有“流量”才能更好地“流传”,有“留量”才更有文化“含金量”

文化人物网人物访谈

  •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吴震启
    大唐西市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当前位置:主页 > 人物访谈 >

    有“流量”才能更好地“流传”,有“留量”才更有文化“含金量”

    2023-07-31 15:29
    来源:中国文化人物
    语音阅读

    ——访戏曲节目制作人主持人白燕升




    5月18日至24日,知名戏曲节目制作人、主持人白燕升策划打造的《戏聚高平·擂响中华——中国梆子大会》在山西省高平市举办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苏晴/报道



    来自全国各地梆子戏剧种的名家新秀齐聚高平交流切磋,展示梆子魅力,擂响中华之声



    此次活动的重头戏——中国梆子青年领军擂台赛共吸引了全国各地88位梆子戏青年演员报名,最终11个剧种的20位青年演员入围



    此次活动采用全网直播,七天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1.635亿人次,不仅带动戏曲相关话题频上热搜,还创下了戏曲传播前所未有的记录



    知名戏曲节目制作人、主持人白燕升



    主持人白燕升在外景拍摄地



    7月2日至6日,白燕升团队打造的《戏聚燕赵·擂响中华——京津冀河北梆子青年群英会》在河北石家庄举行



    《戏聚燕赵·擂响中华——京津冀河北梆子青年群英会》以“名家+竞技+直播”的方式,为优秀青年演员脱颖而出搭建平台



    76岁的戏曲大家裴艳玲演唱京剧《翠屏山》《一捧雪》选段



    京津冀老、中、青三代几十位戏曲名家和青年演员为广大观众呈献了一场群英荟萃的戏曲盛宴



    《戏聚燕赵·擂响中华——京津冀河北梆子青年群英会》通过43家平台全网直播,五天直播期间在线观众达1.15亿人次



    主持人白燕升和团队在外景拍摄地



    7月22日至28日,白燕升团队打造的《戏聚长治·唱响盛世——非常梨园直播周》在山西长治精彩上演



    来自全国的百余名戏曲名家同台演绎,给广大群众献上精彩绝伦的国粹艺术视听盛宴



    《戏聚长治·唱响盛世——非常梨园直播周》采用“戏曲+文旅+直播”方式,每天一场,7场演出共117个剧目



    主持人白燕升与78岁豫剧大家虎美玲在演出现场



    此次“非常梨园直播周”题材广泛、形式丰富,涵盖了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晋剧、蒲剧、上党梆子、上党落子等20余个剧种



    知名戏曲节目制作人、主持人白燕升现场演唱原创歌曲《相约长治》



    主持人白燕升与84岁京剧大家尚长荣在演出现场



    京剧黄金搭档于魁智、李胜素在“非常梨园直播周”戏曲演出第六场——黄金搭档群英会现场



    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名家名段形式,邀请全国多个剧种领军人物和青年领军同台献艺,展示交流,配合使用现代化的声、光、电及视觉影像技术,全面展示戏曲“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多彩魅力



    《戏聚长治·唱响盛世——非常梨园直播周》通过37家平台连续7天直播,在线观众达1.75亿人次,刷新了两个月前在高平创下的记录

     

    编者按:5月18日至24日,知名戏曲节目制作人、主持人白燕升策划打造的《戏聚高平·擂响中华——中国梆子大会》,七天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1.635亿人次,并带动戏曲相关话题频上热搜,创下了戏曲传播前所未有的记录。7月2日至6日,白燕升团队打造的《戏聚燕赵·擂响中华——京津冀河北梆子青年群英会》,43家平台五天直播全网在线观众达1.15亿人次。7月22日至28日,白燕升团队打造的《戏聚长治·唱响盛世——非常梨园直播周》,在长治滨湖文旅服务中心太行厅通过37家平台连续7天直播,在线观众达1.75亿人次,刷新了两个月前在高平创下的记录。近日,记者特别对话白燕升,听他畅谈戏曲传承传播创新及改善青年演员生存发展环境,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言献策。

           问:看戏是一门学问,戏曲的传播也是一门学问。您多年从事戏曲传播,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
           白燕升:从事戏曲传播多年,我有一个深刻感受,那就是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戏曲传播与戏曲传承同样重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传播比传承显得更为迫切。
           传承主要是与戏曲人自身相关,专注于艺术本身的学习继承;传播则强调了戏曲与市场、演员与观众的关系。记得我刚进央视工作的时候,一位前辈主持人曾和我说,一定要明白观演关系的状态,“演出不只是自己的事,观众也在和你一起完成。当你眼睛看着镜头,心里要想到你最爱的亲人,真心去体会所感所悟,迅速拉近和观众的距离,让观众相信你,这样就成功了一半。”这么多年了,我一直记得这句话,并且越来越觉得无论是主持,还是戏曲,又或者其他关于“人”的文化艺术,都必须要关注观众,赢得观众,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历史上诗歌、小说、戏剧等繁盛的时期,大都是因为外行人对它感兴趣,为它赢得了广泛受众群体,才使其有了长久生命力。戏曲当然也是如此,假如说全国有1%的人是忠实戏迷,如果我们在留住这1%的基础上,通过传播从另外的99%中再吸引1%、2%甚至更多的人成为戏迷,那么我相信戏曲生存发展的基础必然会得到极大的改善。但怎么吸引另外的1%、2%呢?只有靠传播。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呼吁重视戏曲传播,也一直在坚持从事戏曲传播。今年5月18日至24日,由高平市人民政府、山西传媒学院共同主办,我和团队策划执行的《戏聚高平·擂响中华——中国梆子大会》在山西高平举办,通过四十余家网络平台全网直播,7天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1.635亿人次,平均每天都有2300多万人次的观看量,在戏曲传播史上可以说是史无前例。这是什么概念呢?一个1000座位的剧场,场场满座,要演两万多场,才能达到这个传播影响力。不仅如此,我们在直播过程中呼吁关心改善青年演员的生存发展环境赢得了观众广泛认同,带动了戏曲、越剧等相关话题冲上多个热搜榜单,可以说是让戏曲彻底“火”出圈外,创造了戏曲传播的空前记录。还有我们策划打造的的《戏聚燕赵·擂响中华——京津冀河北梆子青年群英会》,7月2日至6日在石家庄成功举办,虽然只是河北梆子一个剧种的青年演员竞赛,但由于河北梆子观众基础深厚、受众群体明确,传播力并不比全国性戏曲竞赛弱。五天直播,43家网络直播平台在线观众总人次达1.15亿。7月22日至28日举办的《戏聚长治·唱响盛世——非常梨园直播周》,7天直播期间,在线观众总人次达1.75亿,又创新高。这就是现代传播的效果。戏曲艺术家一定要认识到现代传播方式的重要性,与时俱进,学会与媒体特别是新媒体联姻。
           其实戏曲传播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过去,戏曲名角某种程度上就是现在的“流量明星”,自带市场光环效应。名角所到之处可说是万人空巷,上至富商权贵、下至贩夫走卒竞相追捧。但即使如此,像梅兰芳这样的大角儿仍然很重视传播,尤其是面向外行人的普及传播。梅兰芳三次访日、一次访美、一次访苏,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大大加速了戏曲海外传播进程。通过访日演出,梅兰芳在日本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上至首相,下至出租车司机,几乎人人都知道梅兰芳。通过访美、访苏,他让中国戏曲成功赢得欧美主流社会关注,冲击了美国好莱坞的“硬汉”传统,还促使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等欧洲戏剧家关注研究中国戏曲。这种成功与梅兰芳及其团队的传播策略是分不开的。以访美演出为例,早在访美之前,梅兰芳的团队就整理编撰了许多介绍中国戏曲的文章、书籍,请人翻译成英文之后提供给美国报刊刊登,他们还专门雇用了两名美国人在美国报刊上持续报道梅兰芳的演出资料和照片,让梅兰芳尚未出国就已经被广大美国观众知晓。在剧目选择和演出时间上,也都针对美国观众的习惯进行了调整,既体现戏曲传统,又保证内容多样性。即便放到当下传播如此多元化的背景下,梅兰芳访美仍然是值得戏曲人学习借鉴的成功传播案例。
           当前戏曲界也不乏注重传播且取得较好反响的明星艺术家。比如京剧程派青衣张火丁,她在梅兰芳访美85年后,也来到美国,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上演《白蛇传》和《锁麟囊》,门票在开演前3天就已经售罄,能容纳2500人的剧院座无虚席。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纽约时报》用了4个整版的篇幅进行报道,称“梅兰芳之后,又有京剧巨星访美。”还有京剧余派老生王珮瑜,她打破常规,与时俱进,上电视综艺节目、在全国各地举办“清音会”,不仅让自己成为倍受年轻人喜爱的明星艺术家,更带动许多喜欢她的年轻人认识和喜欢京剧。但放眼整个戏曲界,像张火丁、王珮瑜这样注重传播并且懂得传播的艺术家还是太少太少了。所以我一直呼吁,戏曲传承必须要和传播结合起来,在和谐生动的观演关系下,实现传承与传播的互动互促。戏曲人不应该孤芳自赏、自娱自乐,不能沉浸在过去的美好幻觉之中而忽视了对当下、对未来的创造。没有充分的流量,何谈流传?没有广泛的传播,传承给谁看?我真的希望所有剧种所有演员都能提高传播意识,每个人都做好戏曲的代言人。希望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多多支持,不仅做戏曲的爱好者,更要做戏曲的传播者。
           当然,我并不赞成演员特别是年轻演员偏废了专业而一味去制造热点、追求热度。我们应当让流量为我所用,而不能反过来被流量绑架,不能为了一点可怜的流量而降低身价,低俗媚俗。现在短视频平台上有不少自降品位、哗众取宠的戏曲表演,我特别不希望这样的声音充斥于戏曲界。戏曲演员应当有真功夫,做真演员,用真正的艺术来打动观众、引导观众,这才是合理的观演关系,这才是有品质、有品位的传播。

           问:您这些年一直在呼吁关心呵护青年演员,为什么会如此执著呢?
           白燕升:戏曲的传承传播发展,是靠一代代演员支撑起来的。今天舞台上的这些角儿,都是从青年演员成长起来的;今天舞台上的青年演员,十年二十年以后就是未来的角儿,是未来戏曲的顶梁柱。如果不关心呵护青年演员,让他们没有了出路,戏曲的未来从何谈起?
           现在有一些现实问题制约了年轻人的成长,我们不应该回避。许多剧团特别是基层剧团的青年演员生存状况堪忧,工资与付出不成比例、评职称难、排戏难、出头难。有些剧团不注重培养剧团的“四梁八柱”,只把年轻人当“底包”,不给他们成长冒尖的机会。我和团队策划举办的每次比赛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有的青年演员我们十分看好,但团里以各种理由不批准假期,不允许他们参赛;有的演员克服种种困难来参赛,但团里不给支持,没有服装、没有助演,只能孤军奋战。我真的无法理解这样的事情。剧团和演员、“角儿”与普通演员不应该是隶属和附庸的关系,也不应该是对立的关系,而应该是相互搭档、相互成就的关系。剧团培养演员,演员回报剧团;普通演员烘托“角儿”,“角儿”也带动回报普通演员,这样才能凝聚成“一棵菜”,让集体和个人都得到健康发展。否则,只会走向恶性循环,导致人才凋敝、剧团萧条、剧种衰落。
           要解决青年演员面临的问题,需要方方面面发自内心地重视、关心和共同努力。一方面,演员尤其是年轻演员作为戏曲传承传播发展“第一责任人”,要守土有责,用心用情演好每一出戏,展示出年轻人、戏曲人应有的精气神,不能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更不能人云亦云,自己唱衰自己。另一方面,无论是行业领导、剧团领导、老师前辈,或是普通戏迷,全社会都应当给年轻人更多关心呵护,更多宽容,为他们保驾护航。要让从事戏曲的年轻人精神上有尊严,生活上有品质,这样才能留住优秀人才,才能鼓励和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戏曲事业。
           令我感到鼓舞的是,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在采取各种切实行动关注和改善青年演员的待遇和发展环境,比如实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举办“净行、丑行暨武戏展演”等等。就在前一段时间,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剧协等还广泛深入基层,调研基层戏曲院团发展情况。这些都让年轻演员看到了希望。
           同时,我也从年轻人身上看到了他们的精气神。拿前不久举办的 《戏聚燕赵·擂响中华——京津冀河北梆子青年群英会》来说,16个参赛演员来自京津冀三地不同的河北梆子剧团,他们台上是对手,台下却亲如一家人,甚至比赛中相互助演。比如,7月4日晚上进行的对抗赛,在《清官册》中给张颖超助演的王硕、在《大登殿》中给王思佳助演的马曌,都是该场比赛中同场竞技的对手。在《太白醉写》中给陈亭助演的陈啸、在《对花枪》中给马曌助演的苏晓明也都是本次比赛参赛选手。还有东道主选手赵月娟,为同场比赛的对手带来了自己煮的鸡蛋和亲手包的粽子。这一切让我特别感动,看到了年轻人的人性美。都说“同行是冤家”,但这些年轻人证明了同行更可以是知音、是同道。这也正是我一直倡导的大戏剧观、大人生观,一出戏很短,一生很长;一个人前行很孤独,一群人同行很温暖。如果把这样的精神推广开去,如果有更多这样的年轻人,同舟共济,众人拾柴,何愁戏曲不会越来越好呢?

           问:我们提到戏曲传承的同时,往往会与创新关联起来。您怎么看待戏曲创新呢?
           白燕升:戏曲当然应该创新,但创新不是凭空创造,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守正创新。从王瑶卿到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到张君秋,从谭鑫培到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到杨宝森、奚啸伯、谭富英,百年来的戏曲发展史正是一代代艺术家守正创新的历史。创新也好、继承也罢,永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100年前的创新,我们今天拿来当了传统;今天的创新,不用100年,可能50年后就被人当传统了。
           以京剧大家李少春以例,他文宗余叔岩,武宗杨小楼,演老生看不出武生的痕迹,演武生看不出老生的痕迹,不仅能演传统戏,也能演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还能演猴戏,演什么像什么。他还集编、导、演、唱腔设计于一身,融京派、海派于一炉。因此他被称作“李神仙”。他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先天条件的优越加上后天的勤奋钻研,使他十分系统、完整地继承了前人的艺术精粹。时代的变迁与潮流的驱使,使他投身于现代戏的创作与开拓之中,为京剧提供了一种方向和可能。正因如此,他才成为那个时代演员中的佼佼者,成为一个实至名归的承上启下的大师。
           今天的演员要传承、要创新,一定要首先向前辈大家虚心学习,认真领悟他们的艺术精髓。尤其是年轻演员,不仅要向本流派的老师学习,也要向其他流派学习;不仅要向本剧种的老师学习,也要善于借鉴学习其他剧种;不仅要有丰富的实践积累,也要有深入的理论思考。这是无数前辈大家屡试不爽的成功路径,年轻人只需要踏踏实实按照这条道路学习积累,不心浮气躁,不急于求成,不故步自封,不闭门造车,或早或晚,终有一天会取得成功。
           说到这里,我想分享一个故事,东晋“书圣”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是书法界的两座高峰,并称“二王”。王献之小时候,有一天,他问妈妈:“我什么时候才能达到父亲力透纸背的效果?”妈妈把他领到院子里,说:“孩子,你看到这院子里的18缸水吗?什么时候你把这18缸水磨尽了,或许能达到你父亲的水平。”儿子将信将疑,懵懵懂懂地开始练习。3年过去了,王献之磨尽了3缸水,写了很多字,他高兴地拿去给父亲看。父亲王羲之一边翻看着儿子3年来的练习成果,一边啧啧称赞,看着看着,他的眼睛盯在了一个“大”字上面。这个“大”字的一捺写得又粗又长,比例不对,王羲之拿起笔来,加了一个点,轻轻地往左边一带,就变成了一个“太”字。王献之特别高兴,又拿着这些字去给母亲看,母亲也是一边翻看着儿子3年来写的字,一边啧啧称赞,看着看着,母亲的眼睛盯在那个“太”字上,盯在那个“点”上。妈妈是个教育家,不会伤害孩子,她只说了一句话:“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像羲之。”这个“点”里有重量、有力量、有速度、有情感、有人的真性情,这是任何人都复制不了的,就连王羲之自己酒醒之后,怎么写《兰亭集序》都写不好,更何况他人。所以,一直以来,我在艺术上坚持一个观点,艺术无法复制,更无法超越。怎么办呢?在继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生理条件、艺术素养,创造属于自己的那座独一无二的高峰就足够了。

           问:您刚才提到了向其他流派、其他剧种学习,但一些演员似乎更倾向于凸显“个性”,更乐于打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作品,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白燕升:向其他剧种和流派学习与凸显自己的个性并不冲突,广泛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自己的个性,把握准自己的个性才能更懂得如何学习。中国戏曲有三百多个剧种,它们既有戏曲普遍性、规律性的特征,比如虚拟性、程式性,许多经典剧目也是彼此共有的,这是相互学习的基础。另一方面,它们又都有自己天然的个性,表演语言、唱腔板式、表演风格不尽相同,这是它们的独特魅力和独特价值所在。
           前辈戏曲大家一方面非常尊师重道,讲究师承,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往往胸襟广阔,不拘泥于剧种、流派、师承的门户之见,博学多识,转益多师。比如京剧大家张君秋,他既向京剧旦行大家王瑶卿学习,同时又向“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学习,演唱上吸取了梅兰芳的“甜”,程砚秋的“婉”,尚小云的“坚”,荀慧生的“绵”,博采诸长,最终自成一家,形成了刚健委婉、俏丽清新的“张派”艺术,成为继四大名旦之后京剧旦角的又一座高峰。
           遗憾的是,我们今天交通更加便利,交流更加方便,但地区、剧种、流派、师承之间的隔膜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更加严重了。一方面,剧种、流派之间的学习不那么频繁了,一部分人死守着过去的家底,对前辈基于自身特点所做的个性化创造奉如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遭受师长或戏迷的非议。另一方面,一部分人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味向大剧种、大流派靠拢,脱离了自身剧种和流派的特点,变得不伦不类。这两种倾向都值得我们思考警醒。
           我们鼓励不同剧种、不同流派相互学习借鉴,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借鉴他人,发展自己,而不是丢掉自己,变成他人。每个剧种、每个流派、每个演员对此都应该有自己的清醒认识。比如,梅派大青衣李胜素就说过,“我不追求现场的‘火爆’,那不是梅派。”李胜素一直坚持梅派的中正平和,所以她才成为当今最接近梅兰芳气质的梅派青衣。
           此外,还要特别注意的是,学习并不只是地方剧种向京剧、昆曲这些“大剧种”学,京昆也应该摈弃“龙头老大”的自我优越感,清醒认识到,丰厚的艺术积累既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历史包袱”“思想包袱”。讲究太多,规矩太大,有时就像博物馆里的器物,“罩上玻璃罩,做起紫檀架子”,墨守成规,显得朝气不足了。地方戏则不一样,几百个地方戏扎根泥土,各有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人们对于戏曲的固有认识。因此,包括京昆在内的各剧种演员,都应该放下身段,相互学习,真正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问:您提到要让更多外行人、特别是年轻人爱上戏曲,怎么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
           白燕升:传承也好,传播也好,永远都是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些年我带领团队一直在做的工作就是为了这个目标。
           要实现好的传播,首先要有好的内容,内容为王。戏曲里面有许多的宝藏,一些剧种、一些剧目、一些演员,并不是因为他不好你不知道,而是因为你没有接触才不知道他的好。所以我一直坚持要引导观众,而不能迎合观众,要带着观众去发现、了解他不知道的好戏好角,而不是一味投观众所好去制造审美疲劳。这些年,我们行走全国各地做节目,不仅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评剧、黄梅戏等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剧种,也推介了内蒙古的二人台,黑龙江的龙江剧,河北的保定老调、石家庄丝弦这些不太为人所知的剧种。我们既把河北梆子、秦腔、蒲剧、晋剧这些北方剧种带到武汉戏码头,介绍给南方观众;也把福建的闽剧、广东的粤剧、云南的滇剧这些南方剧种带到西安、哈尔滨、山西高平,推荐给北方观众。我们还通过“全国青年戏曲演员擂台赛”“中国梆子十大青年领军诞生记”“中国戏曲十大青年领军诞生记”“全国青年戏曲挑战赛”“中国梆子大会”以及“京津冀河北梆子青年群英会”,发现推出一大批不为人所知的各剧种优秀青年演员。这些都为我们的传播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内容基础,使节目的艺术水准和观赏性得到了根本保证。
           其次,传播的形式也很重要。同样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组合,就会产生不一样的化学反应。比如我们打造的全国戏曲名家竞技节目《伶人王中王》,就首开中国戏曲名家竞技的先河,邀请了包括梅花大奖得主冯玉萍,京剧名家孟广禄、史依弘,黄梅戏名家杨俊,川剧名家陈智林在内的各剧种名家,放下过往荣誉,以普通演员的身份重返竞技场。我们策划打造的《戏码头·中国好搭档巅峰挑战赛》,邀请了当今中国京剧黄金搭档于魁智、李胜素,河北梆子著名搭档王洪玲、王英会,广东粤剧著名搭档丁凡、蒋文端,楚剧著名搭档夏青玲、余维刚等12个剧种的戏曲搭档参加比赛,演出各剧种的经典“对儿戏”,展现了相得益彰的戏曲搭档魅力。
           此外,传播的途径也很重要。随着近年网络直播的流行,我们与时俱进,率先尝试融媒体大直播的方式,借助主流直播平台的影响力,助推戏曲破圈。2022年7月31日,我带领团队和抖音平台合作打造了《戏腔戏调——戏说新语美妙夜》抖音戏曲直播大秀,采用“竞猜游戏+戏曲演出+实时直播互动”的方式,近三个小时的直播得到2245.5万人次观看。许多“90后”“00后”甚至“10后”因为这个活动首次接触戏曲,纷纷留言“被戏曲艺术折服”。前不久的《戏聚燕赵·擂响中华——京津冀河北梆子青年群英会》,我们通过新华社现场云、抖音、快手、视频号和河北本地的长城新媒体冀云平台等43个平台同步直播,还发动了参赛的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天津河北梆子剧院以及我本人的抖音号、快手号、视频号共同直播,可以说是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我们积极尝试不同直播技术,除了正常机位切换之外,还增加了后台流动机位,通过双视窗适时展现后台演员赶场、换妆、候场等镜头,大大提升了直播内容的丰富性和延展性,让观众大呼新鲜。
           正是因为在内容、形式、途径等各方面不断守正创新,白燕升团队才打造了《擂响中华》《戏码头》《谁与争锋》等一个又一个全国知名的戏曲文化品牌。2020年9月28日,第26届电视文艺“星光奖”颁奖,全国仅有北京卫视《传承中国》,西安广播电视台《擂响中华》(第一季),河北卫视《谁与争锋——京津冀河北梆子十大名旦诞生记》,湖北卫视《<戏码头>全国大学生电视戏曲挑战赛》四个节目入围“优秀电视戏曲节目”奖,其中后三个节目都是白燕升团队策划打造的。最终《谁与争锋》赢得了星光大奖。
           当然,我也很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人、一个团队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要做好戏曲传播,需要全行业所有剧种所有剧团所有演员共同参与,需要各个地区各个媒体广泛支持,更需要广大戏迷观众的参与。还是那句话,人人都可以是也应该是戏曲的代言人。我真诚希望,有更多人、更多媒体能够加入我们,同心同行,共同为戏曲、为中国传统文化鼓与呼。

           白燕升简介
           白燕升,1969年6月23日出生于河北省黄骅市,毕业于河北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制作人,香港卫视副台长。现为山西传媒学院教授、山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兼艺术学部部长、山西省文化旅游形象大使、河北文旅宣传使者。
           他曾长期主持央视戏曲频道《燕升访谈-戏苑百家》等品牌节目,曾主持中南海怀仁堂京剧晚会,连续16年主持央视春节戏曲晚会,并担任2007年央视戏曲春晚总导演。著有《冷门里,有戏》《那些角儿》《大幕拉开》。先后荣获中国广播电视主持人“金话筒奖”、全国电视戏曲“兰花奖”最佳主持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电视主持人“60年60人”、电视节目主持人30年年度风云人物等荣誉。以其扎实的戏曲文化功底和稳重大气、真诚自然的主持风格被广大观众所熟悉和喜爱,并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莫言誉为“上天为我们准备好的戏曲主持人”;被戏剧评论家、著名学者余秋雨誉为“一位超级戏迷,一位真正的内行,一位够资格的剧评家”。
           他以传播传统戏曲为己任,近年来带领团队先后和山西卫视合作打造《伶人王中王》,和西安广播电视台合作打造《擂响中华》,和河北卫视合作打造《谁与争锋——京津冀河北梆子十大名旦诞生记》,和湖北卫视合作打造《戏码头》并推出“全国大学生电视戏曲挑战赛”、“中国好搭档巅峰挑战赛”、“全国青年戏曲挑战赛”等特别制作。策划主持的节目多次入选国家广电总局年度、季度创新创优节目。2020年9月,第26届电视文艺星光奖颁奖,入围“优秀电视戏曲节目奖”的四档节目中,《擂响中华》(第一季)、《谁与争锋——京津冀河北梆子十大名旦诞生记》、《戏码头》全国大学生电视戏曲挑战赛等三档节目都是由白燕升策划主持的,最终《谁与争锋》荣获星光大奖。
           他努力实践传统戏曲的当代价值,履行当代戏曲人、媒体人应有的社会责任。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他第一时间向湖北省慈善总会捐献抗疫资金50万元,并于4月下旬和6月下旬先后策划主持了《戏码头》北京爱心义演和全国爱心义演,通过湖北卫视电视直播后,对在全国范围内传递爱心、凝聚力量、鼓舞人心产生了积极广泛影响。

    (责编:张彦、刘升)

    分享到: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