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科技:中日医疗智领康复康养西安论坛主旨演讲聚焦产业前沿引领产业新风向

文化人物网特别报道

  •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吴震启
    大唐西市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当前位置:主页 > 特别报道 >

    新时代 新科技:中日医疗智领康复康养西安论坛主旨演讲聚焦产业前沿引领产业新风向

    2025-06-13 13:58
    来源:中国文化人物
    语音阅读
    新闻视频:新时代 新科技:中日医疗智领康复康养西安论坛主旨演讲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马将平 张东立 苏晴 李鹏 东京分社记者 张川/摄影报道 日文翻译/李峥



    “新时代 新科技:中日医疗智领康复康养西安论坛”于6月11日在西安盛大召开,吸引中日两国众多业内人士关注,为医疗康养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原卫生部副部长、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陈啸宏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日本工程院院士、日本立命馆大学信息理工学院终身教授陈延伟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合作中心主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康复医学科学科带头人黄东锋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来自中日两国的政府官员、顶尖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200余人出席论坛开幕式祝贺论坛圆满成功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马将平 张东立 苏晴 李鹏 东京分社记者 张川/摄影报道 日文翻译/李峥)2025年6月11日,由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西安国医医院主办,中国文化人物杂志社承办,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世界新闻联盟、中国水利电力医学科学技术学会、一般社团法人国际健康医疗促进会、日本胜佳株式会社、川井制药株式会社、康瑞生物科技协办的“新时代 新科技:中日医疗智领康复康养”西安论坛在西安成功举办。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及夫人鸠山幸,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马文普,原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覃志刚,日中协会理事长濑野清水,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苏士澍,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会长毛振宾,联合国妇女国际论坛原主席侣海林,中国国际康养科技学会会长、西安国医医院理事长周湛东,西安国医医院院长党明海,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原副会长桑福金,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事务所所长芳贺大辅,中国健康管理学会原副会长田鸥,日本工程院院士陈延伟,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延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澳门火凤凰影视文化董事局主席禤伟旗,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合作中心主任黄东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理论与实践创新分会会长张洪矛,中国文化人物杂志社社长王保胜,DC-BIOTECH株式会社创始人荒井利尚,民盟中央美术院副院长容铁,致公党中央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委员李双辉等来自中日两国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200余人参加。
           在本次论坛的主旨演讲环节,原卫生部副部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陈啸宏,日本工程院院士陈延伟,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合作中心主任黄东锋分别发表主旨演讲,并与参会代表就医疗数据共享、跨境医疗资质互认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原卫生部副部长、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陈啸宏在演讲中表示,生命至上,满足康养康复需求,其核心可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心心念念、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其中,“心心念念”指向对生命至上的坚守,“实实在在”强调守正创新的实践,“真真切切”则聚焦于对需求的满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凸显,正是因其与执政理念相契合,共同指向对“人”的关怀。因此,康养康复必须以生命至上为灵魂,这是从业者应秉持的“精气神”之“神”。守正创新需兼顾价值观与实践,既要立意高远,又要执着执行,更要以智慧巧解问题。如此,我们完全有底气以创新引领康养康复发展,这是从业者应具备的“精气神”之“气”。需求是康养康复的“生命”,对应从业者应坚守的“精气神”之“精”。这里的“需求”不仅指经济学中“有支付能力的个人消费需要”,还包括失能失智等特殊群体需社会保障支持的需求。坚守生命至上的灵魂、守正创新的底气、满足需求的生命力,凝聚康养康复的“精气神”,以创新发展的新成果,服务于中国人民、世界人民。
           日本工程院院士、日本立命馆大学信息理工学院终身教授陈延伟在演讲中表示,“社会5.0”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正是为应对当前中日两国共同面临的挑战:老龄化加剧、医生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城乡差距显著)、慢性病蔓延导致医疗资源需求激增等。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可辅助解决这些问题,比如为偏远地区提供精准诊断支持、通过远程医疗平衡资源分配、借助机器人或大数据优化诊疗流程等。目前,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可分为6个方向,其中前4个已相对成熟,后2个仍在发展中:基因治疗,通过人工智能解析基因分布,实现个性化治疗;医学影像可视化,利用CT等高精度设备获取图像,结合技术实现人体内部结构可视化,提升诊断与治疗精度;诊断与医疗资源优化;药品开发;介护与认知症应对,通过机器人等技术辅助高龄或残障人士的康复护理;手术革新,机器人远程手术已逐步实用化,但尚未完全普及,未来潜力巨大。
           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合作中心主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康复医学科学科带头人黄东锋在演讲中表示,近年来,人工智能掀起热潮,在工程技术、临床医疗、医工结合等领域应用广泛,在康复领域更是如此。我常说,新科技在医学领域前景广阔,而在康复领域,不仅应用空间更大,落地也会更快捷。从临床应用角度看,当前值得关注的前沿技术主要有三方面:脑机接口、类脑技术与数字孪生。新技术在康复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但也需正视局限性:如大脑信号处理的精度、伦理隐私问题、成本控制、临床路径标准化等。未来,需医工领域深度协作,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真正解决患者需求。
           主旨演讲现场,专家学者与参会代表围绕医疗数据共享、跨境医疗资质互认等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将产业交流推向高潮。此次西安论坛犹如一座灯塔,在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通过汇聚各方智慧,明确康复康养及相关医疗产业发展方向,为产业发展解决诸多实际问题。相信在论坛的推动下,我国医疗康养产业将借助新时代的科技力量,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民众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

    (责编:刘升、张彦)
    分享到: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