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视频:日本大阪大学教授福田宪二郎出席“新时代 新科技:中日医疗智领康复康养西安论坛”并发表演讲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马将平 张东立 苏晴 李鹏 东京分社记者 张川/摄影报道 日文翻译/李峥
“新时代 新科技:中日医疗智领康复康养西安论坛”于6月11日在西安盛大召开,吸引中日两国众多业内人士关注,为医疗康养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日本大阪大学教授福田宪二郎出席论坛并在大咖对话现场发表演讲
“新时代 新科技:中日医疗智领康复康养西安论坛”大咖对话第一组现场,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创发物性科学研究中心特别研究员郭瑞齐、NPO 法人 life link 松野未佳主持论坛大咖对话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马将平 张东立 苏晴 李鹏 东京分社记者 张川/摄影报道 日文翻译/李峥)2025年6月11日,由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西安国医医院主办,中国文化人物杂志社承办,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世界新闻联盟、中国水利电力医学科学技术学会、一般社团法人国际健康医疗促进会、日本胜佳株式会社、川井制药株式会社、康瑞生物科技国际发展协办的“新时代 新科技:中日医疗智领康复康养”西安论坛在西安成功举办。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及夫人鸠山幸,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马文普,原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覃志刚,日中协会理事长濑野清水,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苏士澍,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会长毛振宾,联合国妇女国际论坛原主席侣海林,中国国际康养科技学会会长、西安国医医院理事长周湛东,西安国医医院院长党明海,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原副会长桑福金,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事务所所长芳贺大辅,中国健康管理学会原副会长田鸥,日本工程院院士陈延伟,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延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澳门火凤凰影视文化董事局主席禤伟旗,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合作中心主任黄东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理论与实践创新分会会长张洪矛,中国文化人物杂志社社长王保胜,DC-BIOTECH株式会社创始人荒井利尚,民盟中央美术院副院长容铁,致公党中央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委员李双辉等来自中日两国的政府官员、顶尖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200余人参加。
在大咖对话中,日本大阪大学教授、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创发物质科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科学家福田宪二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泌尿与代谢康复中心国际康复诊疗部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王莹,京都大学大学院医学研究科医学博士、日本内科学会认定医师、日本糖尿病学会专家近藤恭士,日本昭和医科大学助教、DC-BIOTECH株式会社董事三上贵浩,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田晔,东京大学工学系研究科电气电子工程系副教授横田知之,日本一般社团法人国际健康医疗促进会理事崔熙泰,日本一般社团法人国际健康医疗促进会会长唐淼,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院长石胜彬,西安市红会医院副院长宋晓彬等中日专家围绕医学创新技术、医院管理、可穿戴设备应用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创发物性科学研究中心特别研究员郭瑞齐、NPO法人life link松野未佳主持对话活动。
日本大阪大学教授福田宪二郎介绍了关于超薄有机电子可穿戴传感器的相关研究。他说,我们所研究的可穿戴传感器系统,是将极其轻薄的传感器置于人体或衣物等贴近人体的位置,从而实现对生理信号连续且稳定采集的系统。要构建这样的系统,具备超薄、轻质特性的电源,以及能够稳定附着于人体的薄膜是核心技术支撑。
我们大阪大学与理化学研究所的团队正致力于研发可作为可穿戴传感器电源的超薄太阳能电池,它具有超薄、轻质、柔性好、单位重量发电性能高等特点,厚度仅为3微米。由于厚度极薄,其每平方米的重量仅约5克,同时具备优异的柔性,即便弯曲或受压也不易损坏。在发电效率方面,它同样表现出色,每克发电量可达40瓦,发电潜力巨大。可以用日本的一日元硬币做个类比——一日元硬币的重量为1克,这意味着与一日元硬币等重的太阳能电池,可实现40瓦的发电量,足以驱动一台电脑。
在实验室中,我们已成功制作出面积为10厘米的太阳能电池组件。该组件的发电性能超过13%,在室外阳光环境下的效率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这种小型方形太阳能电池可产生超过100毫瓦的电力,足以支持该尺寸的传感器通过蓝牙等方式进行无线通信。若将多个太阳能电池组件连接,还能实现更大的发电量。
此外,我们研究了如何将这类薄膜电子产品附着于皮肤。聚合物薄膜通常不具备粘性,若借助粘合剂粘贴到皮肤上,会使采集信号的薄膜与皮肤之间存在干扰层,可能导致信号强度减弱。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成功研发出了自粘电极。这一成果是与新加坡的肖东成教授,以及我们团队的毕业生、现任职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一位教授共同研究所得。
我们还将这种超薄太阳能电池与传感器相结合,构建了自主驱动的超薄传感器系统。在指尖贴上集成了测量装置与太阳能电池的元件即可采集信号。实际上,我们在心脏附近使用凝胶电极,通过监测其与指尖传感器的电位差所产生的电流变化来获取信号。数据证实,我们已成功利用可穿戴太阳能电池供电并获取信号,这在世界范围内首次通过实验验证了利用超薄电子设备构建自主驱动可穿戴传感器系统的可行性。
近期,我们的研究目标是提升超薄电子产品的环境稳定性,以构建可在多种环境下使用的系统。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通过将光电检测设备制成超薄且具有水稳定性的形式,成功实现了在水中对脉搏波的测量。其原理是利用光电探测器获取穿过皮肤的光因血流而产生的衰减量,进而得到脉搏波。数据显示,即便在水中浸泡5小时后,该设备仍能稳定采集信号,这证明了可穿戴传感器系统在恶劣环境下的实际应用潜力。
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团队以超薄有机电子学为核心,重点研究太阳能电池、传感器及其集成技术,旨在通过技术推进,构建可穿戴且能自主驱动的系统。
(责编:刘升、张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