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视频:东京大学副教授横田知之出席“新时代 新科技:中日医疗智领康复康养西安论坛”并发表演讲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马将平 张东立 苏晴 李鹏 东京分社记者 张川/摄影报道 日文翻译/李峥
“新时代 新科技:中日医疗智领康复康养西安论坛”于6月11日在西安盛大召开,吸引中日两国众多业内人士关注,为医疗康养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东京大学副教授横田知之出席论坛并在大咖对话现场发表演讲
“新时代 新科技:中日医疗智领康复康养西安论坛”大咖对话第二组现场,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创发物性科学研究中心特别研究员郭瑞齐、NPO 法人 life link 松野未佳主持论坛大咖对话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马将平 张东立 苏晴 李鹏 东京分社记者 张川/摄影报道 日文翻译/李峥)2025年6月11日,由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西安国医医院主办,中国文化人物杂志社承办,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世界新闻联盟、中国水利电力医学科学技术学会、一般社团法人国际健康医疗促进会、日本胜佳株式会社、川井制药株式会社、康瑞生物科技国际发展协办的“新时代 新科技:中日医疗智领康复康养”西安论坛在西安成功举办。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及夫人鸠山幸,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马文普,原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覃志刚,日中协会理事长濑野清水,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苏士澍,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会长毛振宾,联合国妇女国际论坛原主席侣海林,中国国际康养科技学会会长、西安国医医院理事长周湛东,西安国医医院院长党明海,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原副会长桑福金,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事务所所长芳贺大辅,中国健康管理学会原副会长田鸥,日本工程院院士陈延伟,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延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澳门火凤凰影视文化董事局主席禤伟旗,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合作中心主任黄东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理论与实践创新分会会长张洪矛,中国文化人物杂志社社长王保胜,DC-BIOTECH株式会社创始人荒井利尚,民盟中央美术院副院长容铁,致公党中央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委员李双辉等来自中日两国的政府官员、顶尖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200余人参加。
在大咖对话中,日本大阪大学教授、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创发物质科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科学家福田宪二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泌尿与代谢康复中心国际康复诊疗部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王莹,京都大学大学院医学研究科医学博士、日本内科学会认定医师、日本糖尿病学会专家近藤恭士,日本昭和医科大学助教、DC-BIOTECH株式会社董事三上贵浩,西安工会医院院长田晔,东京大学工学系研究科电气电子工程系副教授横田知之,日本一般社团法人国际健康医疗促进会理事崔熙泰,日本一般社团法人国际健康医疗促进会会长唐淼,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院长石胜彬,西安市红会医院副院长宋晓彬等中日专家围绕医学创新技术、医院管理、可穿戴设备应用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创发物性科学研究中心特别研究员郭瑞齐、NPO法人life link松野未佳主持对话活动。
东京大学工学系研究科电气电子工程系副教授横田知之以“可穿戴传感器技术在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为题发表了演讲。他表示,我长期在东京大学从事基于有机半导体的柔性电子学研究。与传统硅材料不同,有机半导体采用更具柔韧性的材料,通过将其固定在塑料基板上可实现弯曲特性,这为开发可附着于皮肤表面的皮肤电子产品奠定了基础,也是我日常研究的核心方向。
可附着于皮肤的电子设备能够精准测量人体多种生物信号,在医疗健康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作为下一代可穿戴设备近年来备受关注。在介绍相关技术前,有必要先阐述研究背景。少子老龄化已成为现代社会普遍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尤其在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29.1%,正迈入全球前所未有的超老龄化社会。随之而来的医疗保健费用攀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及劳动力人口减少等问题日益突出。
研究表明,缺乏运动、营养失衡、抗压能力下降等日常生活因素,与生活方式相关疾病、老年综合症及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对健康状况进行科学管理与维护至关重要。可穿戴设备被视为健康管理的重要工具,这类设备将多种传感器集成于手表、腕带等载体中,只需佩戴即可实现生理信号监测。例如,通过集成LED等光学传感器可测量心率、血氧等指标,目前已开发出能监测血压、睡眠质量的可穿戴设备。将这些数据整合为大数据进行分析,可构建快速检测身体异常的系统。此外,多数可穿戴设备配备加速度传感器,能实时监测日常活动量。
运动是生活方式相关疾病康复的关键因素,但长期以来,运动情况难以直观量化。医疗人员往往不清楚患者的实际运动强度,部分患者也缺乏科学的运动指导,这导致康复治疗效果常不理想。而借助可穿戴设备,日常活动量可被轻松量化,使其成为医患双方评估康复进展的重要指标,相关技术近年来已取得显著进展。
不过,现有可穿戴设备需每日佩戴且频繁充电,长期连续使用存在较大挑战。因此,降低可穿戴设备的佩戴不适感,成为其在康复等领域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近年来,可附着于皮肤的皮肤传感器研发取得积极进展。这类传感器将检测元件集成在10微米及以下的薄膜或橡胶等柔性材料上,能与皮肤紧密贴合,这种高粘附性是确保生物信号测量准确性的重要特性。若传感器粘附性不足,不仅难以在固定位置长期监测生物信号,运动时还可能发生位移,导致测量结果失真。
为实现生物信号的长期稳定测量,传感器与皮肤的高粘附性至关重要。为此,我们研究小组基于有机半导体技术,通过简单的热加工工艺制造设备,成功实现了多种生物信号的精准测量。例如,利用有机半导体构建信号放大电路,对心电图、肌电图等生物信号进行放大处理,获得了高质量的测量数据;通过集成有机发光元件与磁光元件,研发出可缠绕于手指的脉搏血氧仪。由于这些设备基于超薄基底制造,能适配皮肤的细微凹凸,可实现生物信号的长期连续稳定监测。
作为下一代可穿戴设备,纺织传感器也是我们的研究重点。这类传感器将布线与传感元件集成于日常衣物中,佩戴不适感极低,因符合日常穿戴习惯而受到广泛关注。我们实验室的初创公司正开展相关研发,在纺织品上集成加速度传感器等检测元件,开发纺织品型运动捕获服。该设备能将输出数据与运动模型结合,通过相机等设备绘制运动图谱并提取为量化数据。利用这款运动捕获服获取的数据进行步态分析,可对帕金森病等疾病进行分类并评估严重程度。进一步分析传感器输出数据发现,与传统手表型可穿戴设备相比,其对活动量的估计精度显著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今天介绍的多数设备仍处于研究阶段,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以纺织传感器为例,目前面临成本较高、尚未实现量产等挑战,与传统纺织品相比在规模化应用上仍有差距。因此,尽管研究层面的应用探索不断增多,但尚未达到向患者实际推广使用的阶段。若这些问题能得到解决,我们期待纺织传感器能为医疗与康复领域做出重要贡献。
(责编:刘升、张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