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人民医院院长石胜彬出席“新时代 新科技:中日医疗智领康复康养西安论坛”并发表演讲

文化人物网特别报道

  •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吴震启
    大唐西市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当前位置:主页 > 特别报道 >

    西安市人民医院院长石胜彬出席“新时代 新科技:中日医疗智领康复康养西安论坛”并发表演讲

    2025-06-16 15:01
    来源:中国文化人物
    语音阅读

    新闻视频:西安市人民医院院长石胜彬出席“新时代 新科技:中日医疗智领康复康养西安论坛”并发表演讲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马将平 张东立 苏晴 李鹏 东京分社记者 张川/摄影报道 日文翻译/李峥



    “新时代 新科技:中日医疗智领康复康养西安论坛”于6月11日在西安盛大召开,吸引中日两国众多业内人士关注,为医疗康养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院长石胜彬出席论坛并在大咖对话现场发表演讲



    “新时代 新科技:中日医疗智领康复康养西安论坛”大咖对话第二组现场,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创发物性科学研究中心特别研究员郭瑞齐、NPO 法人 life link 松野未佳主持论坛大咖对话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马将平 张东立 苏晴 李鹏 东京分社记者 张川/摄影报道 日文翻译/李峥)2025年6月11日,由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西安国医医院主办,中国文化人物杂志社承办,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世界新闻联盟、中国水利电力医学科学技术学会、一般社团法人国际健康医疗促进会、日本胜佳株式会社、川井制药株式会社、康瑞生物科技国际发展协办的“新时代 新科技:中日医疗智领康复康养”西安论坛在西安成功举办。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及夫人鸠山幸,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马文普,原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覃志刚,日中协会理事长濑野清水,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苏士澍,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会长毛振宾,联合国妇女国际论坛原主席侣海林,中国国际康养科技学会会长、西安国医医院理事长周湛东,西安国医医院院长党明海,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原副会长桑福金,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事务所所长芳贺大辅,中国健康管理学会原副会长田鸥,日本工程院院士陈延伟,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延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澳门火凤凰影视文化董事局主席禤伟旗,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合作中心主任黄东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理论与实践创新分会会长张洪矛,中国文化人物杂志社社长王保胜,DC-BIOTECH株式会社创始人荒井利尚,民盟中央美术院副院长容铁,致公党中央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委员李双辉等来自中日两国的政府官员、顶尖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200余人参加。
           在大咖对话中,日本大阪大学教授、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创发物质科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科学家福田宪二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泌尿与代谢康复中心国际康复诊疗部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王莹,京都大学大学院医学研究科医学博士、日本内科学会认定医师、日本糖尿病学会专家近藤恭士,日本昭和医科大学助教、DC-BIOTECH株式会社董事三上贵浩,西安工会医院院长田晔,东京大学工学系研究科电气电子工程系副教授横田知之,日本一般社团法人国际健康医疗促进会理事崔熙泰,日本一般社团法人国际健康医疗促进会会长唐淼,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院长石胜彬,西安市红会医院副院长宋晓彬等中日专家围绕医学创新技术、医院管理、可穿戴设备应用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创发物性科学研究中心特别研究员郭瑞齐、NPO法人life link松野未佳主持对话活动。
           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院长石胜彬以“以学科建设为引擎,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为题发表了演讲。他表示,我院作为西安市 13 所市级医院之一,始终秉持“广济苍生、仁爱天下”的院训精神,持续推进专科能力建设与提升发展。今天有幸与日本同道分享我院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的经验,我将围绕“以学科建设为引擎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 这一主题,从四个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首先,向大家简要介绍医院概况。我院前身是始建于1889年的西安市第四医院,是西北地区第一所西医医院,与北京同仁、协和及华西辅仁医院为同一时期创办。2019年11月,医院更名为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经过136年的发展,现已成为综合性大型公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拥有大差市和航天城两个院区,编制床位1800张,总占地面积204.7亩,是西北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教学医院。医院现有职工3452人,其中高级职称603人,博士、硕士1061人,硕士生导师66人,博士生导师9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6人。​
           在专科建设方面,眼科是国家级重点专科;妇科、产科、检验医学、超声诊断为省级重点专科;泌尿、影像、病理、护理为市级重点专科。在质控中心建设上,眼科是陕西省医疗质控中心;市级层面的质控中心涵盖眼科临床用药、护理、日间全科、耳鼻喉、妇科、产科等领域。近两年,医院医教研全面发展,先后成立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陕西省、西安市博士后创新基地。​
           其次,谈谈医院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近年来,随着医改不断深化、社会办医兴起、医保支付制度改革、药品与耗材零加成政策实施以及人力成本持续增加,各类医院的运营压力日益凸显。作为市级医院,我们深刻认识到:一方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医学中心的建设会虹吸大量疑难危重病人;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使更多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得到解决。市级医院由此处于“夹心饼”的尴尬境地,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推动质的变革,而学科发展特色化与人才培育则成为必由之路。​
    第三,介绍我院的具体做法。在战术层面,我们从多方面综合施策,重点分享以下两点:
           一是制定明确的学科发展战略,即“巩固优势、发展综合、补齐缺项”。医院眼科、妇产等学科优势突出,但其他学科在全省及西安市的影响力有待提升。近两年,我们以人才引进为机制,吸引大批学科带头人加入,推动综合学科快速成长。在战略层面,围绕品牌学科的价值内涵,制定“高原、高峰、尖峰”学科计划,积极构建优势学科群,以发挥学科优势与效能。​
           二是优化发展环境,释放人才活力。“水聚则鱼聚,木茂则鸟集”,我们通过一系列举措为医院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保障。具体做法包括:调整结构、提升效能,优化组织管理。打破传统院科两级管理模式,构建非独立法人的“院中院”专科医院管理模式,充分授权、自主管理,由专业人员担任专科医院院长、副院长,接受医院目标考核,实现专科医院在人才管理、学科建设、医疗业务、科研教学、绩效管理等方面的全自主管理。通过架构调整与内外整合,先后成立眼科医院、妇产医院、脑科医院、泌尿肾脏医院、胸科病院、骨科病院、消化病院等多个专科医院,有效扩大了学科规模,创新了运行机制。创新医护管理模式,实行医护分家、两条线考核体系,构建“飞机场式”管理模型——医生如同航空公司的飞机,患者如同乘客,护理体系(涵盖病区、诊区和平台)则如同机场地勤提供支持保障,以此提升医院整体运营效率。通过大胆实践,近两年医院平均住院日已降至3.45天。​
           同时,扩大人才规模,创新运行模式。打破传统科主任、二线、一线管理模型,首推带组医生制,由带组医生独立负责本诊疗组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及组内医生绩效考核,有效释放中坚人才力量,培养了大批后备人才,孵化了更多学科带头人。加强人才体系建设,采取自主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时期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分层培养,实施青年人才“育苗工程”、骨干人才“强基工程”及领军人才“助推工程”,不断优化专业技术队伍,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医院高度重视科研创新,激发科研潜力,对新入职博士按“类博后”进行管理,要求其进站后原则上从事科研工作2年,每年仅用3个月时间回到临床,其余时间全职专注科研。目前博士站博后2人,类博后7人。依托与高校的紧密合作,积极推进科研平台建设,打造专科品牌。​
           在取得的成效方面,医院整体服务规模大幅提升。近5年,全院门诊诊疗人次从140万增长至去年的270万,住院人数从9万人次增至去年的15万余人次,手术量从8万台增至去年的17万台,其中日间手术达7.6万台,在西部(西南、西北)处于领先地位,去年在国家手术专科排名中以15万台位居全国前十。医院通过“压缩内科、扩大外科及手术科室”的结构调整,使四级手术、微创手术人数稳步增长,形成“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的学科发展模式。​
           在医疗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的同时,医院通过“腾笼换鸟”调整结构,学科品牌建设实现高位提升,多个综合学科在全省及西部产生极强影响力,部分学科已实现领跑。在专科能力建设中,科研发展成效显著,科研经费投入从接手前的600多万元增长至去年的3000余万元,近几年累计投入达6062万元;获批各类项目(含纵向课题、横向课题、GCP)253项,其中国自然项目近两年获得5项,重大课题10项;发表论文666篇,其中SCI论文116篇。科研创新为医院发展和专科能力建设带来了显著成效。在科研实验平台建设上,完成生物样本库建设,今年通过答辩荣获中国人类遗传资源保藏行政许可,标志着生物样本库的标准化、规范化及合法化建设达到国家权威标准。​
           最后,分享几点思考与探索。在战略发展过程中,我们面临一些问题:一是管理体系变革后,如何在不同于现有公立医院管理模型的情况下,确保组织的稳定性与创新性;二是学科架构调整后,如何保障整合后的学科仍能快速发展;三是在“医护分家机场模型”等服务模式下,如何处理好“航空公司”与“地勤”的关系,确保新模式可持续发展。​
           总之,审时度势调整医院战略目标,专注学科内涵建设,扩大人才规模,掌握核心技术,通过管理提升患者与医务人员的满意度,定能引领医院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责编:刘升、张彦)
    分享到: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