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视频:西安市红会医院副院长宋晓彬出席“新时代 新科技:中日医疗智领康复康养西安论坛”并发表演讲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马将平 张东立 苏晴 李鹏 东京分社记者 张川/摄影报道 日文翻译/李峥
“新时代 新科技:中日医疗智领康复康养西安论坛”于6月11日在西安盛大召开,吸引中日两国众多业内人士关注,为医疗康养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西安市红会医院副院长宋晓彬出席论坛并在大咖对话现场发表演讲
“新时代 新科技:中日医疗智领康复康养西安论坛”大咖对话第二组现场,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创发物性科学研究中心特别研究员郭瑞齐、NPO 法人 life link 松野未佳主持论坛大咖对话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马将平 张东立 苏晴 李鹏 东京分社记者 张川/摄影报道 日文翻译/李峥)2025年6月11日,由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西安国医医院主办,中国文化人物杂志社承办,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世界新闻联盟、中国水利电力医学科学技术学会、一般社团法人国际健康医疗促进会、日本胜佳株式会社、川井制药株式会社、康瑞生物科技国际发展协办的“新时代 新科技:中日医疗智领康复康养”西安论坛在西安成功举办。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及夫人鸠山幸,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马文普,原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覃志刚,日中协会理事长濑野清水,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苏士澍,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会长毛振宾,联合国妇女国际论坛原主席侣海林,中国国际康养科技学会会长、西安国医医院理事长周湛东,西安国医医院院长党明海,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原副会长桑福金,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事务所所长芳贺大辅,中国健康管理学会原副会长田鸥,日本工程院院士陈延伟,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延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澳门火凤凰影视文化董事局主席禤伟旗,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合作中心主任黄东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理论与实践创新分会会长张洪矛,中国文化人物杂志社社长王保胜,DC-BIOTECH株式会社创始人荒井利尚,民盟中央美术院副院长容铁,致公党中央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委员李双辉等来自中日两国的政府官员、顶尖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200余人参加。
在大咖对话中,日本大阪大学教授、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创发物质科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科学家福田宪二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泌尿与代谢康复中心国际康复诊疗部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王莹,京都大学大学院医学研究科医学博士、日本内科学会认定医师、日本糖尿病学会专家近藤恭士,日本昭和医科大学助教、DC-BIOTECH株式会社董事三上贵浩,西安工会医院院长田晔,东京大学工学系研究科电气电子工程系副教授横田知之,日本一般社团法人国际健康医疗促进会理事崔熙泰,日本一般社团法人国际健康医疗促进会会长唐淼,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院长石胜彬,西安市红会医院副院长宋晓彬等中日专家围绕医学创新技术、医院管理、可穿戴设备应用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创发物性科学研究中心特别研究员郭瑞齐、NPO法人life link松野未佳主持对话活动。
西安市红会医院副院长宋晓彬以“老龄创伤患者‘医院-社区-家庭’三级康复网络构建研究”为题发表了演讲。他表示,在全球老龄化的大趋势下,老年创伤(如骨折、软组织损伤等)的发病率持续攀升,传统康复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医院治疗、社区服务与家庭照顾彼此衔接不畅、相互割裂,导致老年患者常陷入“出院即失管”的困境,功能恢复不佳,再入院率居高不下。鉴于此,国家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康复医疗体系改革,加快各地区康复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对符合标准的康复医疗用具生产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其中,加强各地区康复医疗资源建设的政策较多,这表明我国康复医疗行业在国家层面的发展目标,关键在于丰富和完善各地的康复医疗技术及设施。2019 年国家卫健委出台的《加速康复外科试点工作通知》,为康复体系改革提供了指导,也指明了学科发展方向。此外,《卫星医院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卫星医院建设扩面、增量、提质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探索 “基层首诊、医院手术、社区康复” 的连贯模式。西安市红会医院作为百年骨科名院,成为卫星医院试点单位,肩负起构建三级康复网络的重任。
西安市红会医院成立于 1911 年,是拥有百年历史的老院,现有床位 3000 张,其中骨科床位 2000 张,年手术量 11 万例。医院以骨科为切入点,打造无缝衔接的康复网络。在医院端,承担核心医疗任务,依托 2000 张骨科床位和加速康复外科(ERAS)流程,覆盖 24 个病种,实现精准手术与早期康复介入,例如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在术后 6 小时内即可开展康复训练。同时,建立多学科(MDT)体系,联合骨科、康复、营养、麻醉、护理团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实现标准化病程管理路径,确保医疗质量同质化。
在社区端,针对处于稳定期和功能恢复期的患者,由卫星医院承接康复 “第二棒”。卫星医院以骨科康复专科医疗为特色,将三级医疗资源下沉,实行一级医院收费标准,同时保证三级医院医疗质量,降低患者治疗费用。医院将传统中医技术(如中药方剂、复位手法、牵引疗法、关节粘连松解术、推拿、针灸、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小针刀等)与现代康复技术(如运动功能康复技术、关节松动术、神经松动术、本体感觉训练技术、肌肉能量技术、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及作业治疗等)相结合,红会医院专家每周到社区卫星医院坐诊并定期查房。
在家庭端,运用互联网医院赋能居家康复。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平台,患者的就诊、复查、转诊均可在线申请,医生问诊、开药、随访也可在线完成,充分调动患者主动参与健康管理的积极性。同时,医院与社区建立密切联系,实现延续性管理,让患者治疗更加便捷高效。
红会医院在构建医院、社区、家庭康复网络过程中,突破了传统模式瓶颈,为老龄化社会提供了可复制的系统解决方案。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诊疗数据共享、在线转诊申请及康复进度透明化,确保三级机构接力不脱节,实现机制创新。卫星医院采取全面托管、共建共管、独立运营三阶段发展模式,建立长期利益共享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在人才培养方面,卫星医院设立培养基地,持续提升社区康复服务水平;红会医院专家完成了 21 个专业、24 个病种的 ERAS 流程及护理、营养、膳食、麻醉、康复等相关流程的制定工作。
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为例,术后 6 小时在康复师指导下站立,3 天后转入社区卫星医院接受治疗,期间可享受红会医院专家的指导与康复服务;4 周后借助 APP 在家完成康复训练;术后 2 个月实现完全康复,回归社会并能进入运动场地,这是我们的管理目标。该模式全程具有花费少、治疗连续、省时省费、康复功能有效恢复等优势。在社区、医院和家庭三方协作下,充分实现 “医院指导、社区延续、家庭落实” 的患者管理模式,全程服务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减缓并发症发生、提高康复水平与生活质量。同时,我们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发表相关共识与论文,不断回顾总结工作。
通过医院、社区、家庭康复网络,实现了四方受益:患者受益于住院时间短、费用降低,术后康复治疗率提高;医生团队在 MDT 多学科交叉与优势互补中得到锻炼,疾病治愈率提高,并发症减少;医院床位周转率和使用率提升,效益与知名度增加;社会层面医疗资源配置优化,医保负担减轻,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
目前,我们仍面临一些不平衡与困难:一是老年患者对 APP 认知度不足,存在数字鸿沟;二是在技术普惠方面,需积极推广 5G + AI 远程康复评估,构建适龄化交互系统;三是在技术标准引领上,需牵头制定老年创伤三级康复网络建设指南,以稳定和推动这项可复制的医疗工作。未来,我们将拓展模式,从骨科向全院外科及慢性病管理领域延伸,让更多患者受益。
总体而言,红会医院构建的医院、社区、家庭康复网络,以政策为导向、以创新为引领、以患者为中心,打通了老年创伤康复的断点。这不仅重塑了康复服务的连续性,更探索出一条高效利用资源、整合资源、实现互惠共赢的医疗康复新路径,成为可复制的样板。当医疗资源通过科学管理流动起来,患者受益、医生减负、医院增效、社会共赢的目标必将实现。
(责编:刘升、张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