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视频:日本工程院院士陈延伟出席“新时代 新科技:中日医疗智领康复康养西安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马将平 张东立 苏晴 李鹏 东京分社记者 张川/摄影报道 日文翻译/李峥
“新时代 新科技:中日医疗智领康复康养西安论坛”于6月11日在西安盛大召开,吸引中日两国众多业内人士关注,为医疗康养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日本工程院院士、日本立命馆大学信息理工学院终身教授陈延伟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来自中日两国的政府官员、顶尖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200余人出席论坛开幕式祝贺论坛圆满成功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马将平 张东立 苏晴 李鹏 东京分社记者 张川/摄影报道 日文翻译/李峥)2025年6月11日,由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西安国医医院主办,中国文化人物杂志社承办,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世界新闻联盟、中国水利电力医学科学技术学会、一般社团法人国际健康医疗促进会、日本胜佳株式会社、川井制药株式会社、康瑞生物科技国际发展协办的“新时代 新科技:中日医疗智领康复康养”西安论坛在西安成功举办。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及夫人鸠山幸,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马文普,原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覃志刚,日中协会理事长濑野清水,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苏士澍,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会长毛振宾,联合国妇女国际论坛原主席侣海林,中国国际康养科技学会会长、西安国医医院理事长周湛东,西安国医医院院长党明海,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原副会长桑福金,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事务所所长芳贺大辅,中国健康管理学会原副会长田鸥,日本工程院院士陈延伟,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延申,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澳门火凤凰影视文化董事局主席禤伟旗,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合作中心主任黄东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理论与实践创新分会会长张洪矛,中国文化人物杂志社社长王保胜,DC-BIOTECH株式会社创始人荒井利尚,民盟中央美术院副院长容铁,致公党中央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委员李双辉等来自中日两国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200余人参加。
在本次论坛的主旨演讲环节,原卫生部副部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陈啸宏,日本工程院院士陈延伟,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合作中心主任黄东锋分别发表主旨演讲,并与参会代表就医疗数据共享、跨境医疗资质互认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日本工程院院士、日本立命馆大学信息理工学院终身教授陈延伟在演讲中分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介绍日本当前所处的“超智能时代”——即日本政府定义的“社会5.0”,及其在医疗健康领域的作用;二是结合自己的研究,介绍人工智能在医学及健康领域的应用成果。
他首先介绍了“社会5.0”的概念。日本政府将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划分为5个阶段:原始社会以狩猎为生,可称为“狩猎社会”;约1万多年前进入“农耕社会”,并持续至18世纪;18世纪工业革命后,进入“工业社会”(即“社会3.0”);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随着互联网普及,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即“社会4.0”);而2012年起,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日本政府将当前定义为“超智能社会”(即“社会5.0”)。
他认为,“社会5.0”的核心特点是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IoT)、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将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深度融合,形成联动体系,从而高效解决各类社会问题。这与“社会4.0”有显著区别:“社会4.0”中,互联网虽已普及(如汽车导航系统仅能传递信息,决策需由用户自主完成);而“社会5.0”则能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信息进行主动处理,并将结果直接反馈到现实空间。例如在医疗领域,可实现远程治疗、辅助诊断等功能。
“社会5.0”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正是为应对当前中日两国共同面临的挑战:老龄化加剧、医生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城乡差距显著)、慢性病蔓延导致医疗资源需求激增等。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可辅助解决这些问题,比如为偏远地区提供精准诊断支持、通过远程医疗平衡资源分配、借助机器人或大数据优化诊疗流程等。
目前,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可分为6个方向,其中前4个已相对成熟,后2个仍在发展中:基因治疗,通过人工智能解析基因分布,实现个性化治疗;医学影像可视化,利用CT等高精度设备获取图像,结合技术实现人体内部结构可视化,提升诊断与治疗精度;诊断与医疗资源优化;药品开发;介护与认知症应对,通过机器人等技术辅助高龄或残障人士的康复护理;手术革新,机器人远程手术已逐步实用化,但尚未完全普及,未来潜力巨大。
此外,他还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我们团队(我作为项目负责人,联合了医科大学、机械系等多领域专家)开展了“any time anywhere”项目,旨在通过人工智能、远程物联网技术,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跨时空传递——例如将资深医生的手术经验传承给年轻医生,或通过人工智能制定精准手术计划,覆盖术前、术中、术后全流程。
核心成果包括:
医学影像智能识别:通过人工智能训练模型,使其能像医生一样自动识别CT等影像中的器官、病灶位置及异常情况,辅助诊断。我们提出的“优耐的三家”框架(2020年)已被哈佛、牛津等顶尖机构引用(5年引用量超3000次),并被哈佛开发的图像处理平台采纳为插件。
通用模型开发:针对传统模型“专一性强(如仅适用于CT或特定病灶)”的局限,我们开发了“eicc”通用模型,可精准识别不同模态、不同病灶的医学影像,且仅需少量计算资源即可适配大模型(如2023年基于Meta的“赛格曼”模型优化的方案,仅用两张显卡即可实现医学影像适配)。
辅助诊断与手术支持:通过智能识别技术构建人体3D模型,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辅助手术规划;开发的肝脏手术模拟系统(搭载力反馈仪器)已被日本经济新闻报道。
远程诊断支持系统(CBS Cr):为偏远地区提供类似病例匹配与远程诊断参考,实验显示:使用该系统后,医学生的诊断精度从36%提升至接近2年经验住院医生的水平(约75%),而住院医生的精度可提升至90%以上,显著增强诊断信心。
远程手术训练系统:通过视觉传输与力反馈仪器,实现“一对多”远程教学——指导医生的操作视角和用力方式可同步传递给多地学生,如立命馆大学、和医科大学、东江医院的实验已验证其效果(虽存在轻微延迟,但训练效果显著)。
此外,陈延伟还与现场专家讨论了关于eicc模型如何运用到康复领域等问题。
(责编:刘升、张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