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收藏文化迸发勃勃生机

文化人物网天下收藏

  •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吴震启
    大唐西市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当前位置:主页 > 天下收藏 >

    中华收藏文化迸发勃勃生机

    2015-08-05 15:47
    来源:中国文化人物
    语音阅读


    中国收藏家协会原会长、文物鉴赏家史树青生前对民间收藏的刘墉书法进行题跋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国收藏家协会原会长、文物鉴赏家史树青生前对民间收藏的刘墉书法进行鉴定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国收藏家协会原会长、文物鉴赏家史树青生前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溥心畲作品,史树青鉴定并题词



    张大千作品,史树青鉴定并题词


    史树青生前为《刘石庵先生小楷诗册》题跋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历史和艺术是并行发展、不能分离的。我们难以割裂历史文物与艺术的关系,也难以去除属于文物的艺术品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因此,很多艺术品都是佐证历史的重要实物。藏品不仅是研究中国艺术史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研究中国文明史的重要资料。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各级政府主导着古玩字画收藏,国家收藏(“国藏”)是收藏的主体,民间收藏(“民藏”)则一直扮演着补充者的角色。然而,由于古玩字画艺术品历时久远、数量众多且遍布民间,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国藏”都无法尽收囊中,放在国家博物馆的毕竟是少数。在历史上,中国的“民藏”为我们留存了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
           根据国家文物局2005年的资料显示,中国收藏爱好者的人数是7000万人;而2009年的资料显示,这一人数已经上升为9000万。按照每人一件收藏品计算,民间收藏的数量也已远远超过博物馆收藏2400万件(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如今,民间收藏和国家收藏各具特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渐成优势互补的格局。藏品无论价值几何,都是一种文化遗产,应该由全社会共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民间古玩字画收藏是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见证,同时也体现了人民大众的“盛世收藏”的价值取向。民间收藏家的收藏目的,有的是为了升值赚钱,有的是出于文化情趣,也有许多人出于投资的目的涉足收藏,而最终均被收藏文化所感染。
           挑选书画要看作品流传下来的历史意义,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书画往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更值得收藏。此外,还要看作品的制作精美程度,艺术水平的高低等因素。光有作者名气而没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在短期内有一定的价值,但多年后,这类作品很可能就是废纸一张。这些都是民间收藏爱好者需要把握的。
           民间收藏家把收藏的字画等藏品展示给公众,这种让私人收藏品作为全社会共有的精神财富,更好地为公众所分享的做法值得广为提倡。我刊在此刊登的就是一位民间收藏爱好者珍藏多年的近代著名画家张大千、溥心畲、清朝书法名家刘墉等传世佳作。
           张大千是近现代画史八大浪潮中两拨潮流的主将,也因而成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画坛的风向标。张大千30岁以前的画风可谓“清新俊逸”,50岁进于“瑰丽雄奇”,60岁以后达“苍深渊穆”之境,80岁后气质淳化,笔简墨淡,其独创泼墨山水,奇伟瑰丽,与天地融合。增强了意境的感染力和画幅的整体效果。不夸张地说,他画风的每次变化,都会引领当时画坛风气发生相应的改变,直至进入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张大千在海外创成的泼墨泼彩新格,还是深深地影响了大陆画坛……溥心畲曾留学德国,笃嗜诗文、书画,皆有成就。画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书法,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作为书坛公认的清代帖学第一的刘墉书法,是清代书坛上开宗立派、独具自家风格、屈指可数的大师级书家。当民间收藏者把大师们的墨宝展示于众时,则无疑在全社会营造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努力打造与社会公众共享、共赢的局面。
           正因为如此,甄别民间收藏品价值的“把关”工作也显得更为重要。著名文物鉴定家史树青生前对于上述收藏佳作进行了认真鉴别,并予以肯定,使大师真迹永久遗存。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民间收藏的日益规范,中华收藏文化将会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奇葩!
    分享到: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天下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