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玉:诗书画雕缔造艺术全才

文化人物网文化大家

  •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吴震启
    大唐西市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大家 >

    黄永玉:诗书画雕缔造艺术全才

    2015-08-07 12:25
    来源:中国名家新闻网
    语音阅读
           

    《奥运树》 黄永玉作品



    黄永玉是海内外知名画家,是一位艺术全才,艺术创作涉及版画、彩墨、油画、雕塑、书法、插画及诗歌、小说、散文等诸多领域,为一代“鬼才”,是当代中国艺术的指标人物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黄永玉壁画作品《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壁画表现了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主题。画面中各族人民团结欢歌,气氛热烈,而装饰性的艺术风格,不仅强化了主题内容,而且体现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壁画绘制在一米见方的楠木板上,作品由90块木板组成。壁画采用传统的沥粉贴金方法。现嵌装在国家博物馆东门大厅



    《人之初》 黄永玉书法作品



    《勇士和枷锁》 黄永玉书法作品



    《益鸟》 黄永玉作品



    《圣塔马托-角》 黄永玉作品



    “黄永玉九十画展”展览现场
    (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国文化人物(主编 王保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因兼收并蓄而博大精深,因求同存异而源远流长,因历史悠久而底蕴深厚,因推陈出新而独领风骚,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后盾。
           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重新树立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认同中华文明的时代意识和振兴中华文明的使命意识,这是是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神圣的职责。
           黄永玉,海内外知名画家。曾任湖南省吉首大学终身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副主席。他在颠沛流漓的生涯中艰苦读书、习文作画,以聪慧的灵感闯入了美术宫殿的大门,他是一位艺术全才,艺术创作涉及版画、彩墨、油画、雕塑、书法、插画及诗歌、小说、散文等诸多领域,为一代“鬼才”,是当代中国艺术的指标人物。他的木刻代表作“春潮”、“阿诗玛”曾轰动了中国画坛。其中国画荷花在形态、风韵,色彩上独具一格。
           今年8月16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黄永玉九十画展”既是黄永玉艺术生涯的一次总结与回顾,也体现了他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而其低调平和的开幕式又践行了国家相关部门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的文件精神。
     
     “黄永玉九十画展”弃奢华尚简约
           2013年8月16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黄永玉九十画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没有隆重的展览开幕式,也没有各方嘉宾前来致辞与剪彩,更没有众多的祝贺花篮和大幅的海报宣传。手持请柬的来宾陆续步入展厅,他们大都是展览主人的挚交好友,仨俩一道,浅声低语,细细品味着先生穷其一生的艺术佳作。
           2004年,“黄永玉八十艺展”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随后在长沙、广州、深圳、香港等地巡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年的一场文化盛事。十年来,尽管黄永玉先生的作品不断,创作进入了高产期和爆发期,具有符号性的“黄氏风格”彩墨画在用笔上更加大胆,恣意汪洋,在画面结构上更加巧妙,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在色彩上更加浓烈厚重,层次分明。可是却一直没有举办展览活动,因此本次展览受到了公众和业界的广泛关注,令人们甚为期待。而本次展览中的八十以后的新作首次和观众见面,也成为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
           此次展览是继2004 年黄永玉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展览之后,又一次大规模艺术创作的集中呈现。作为老先生90岁艺术生涯的一次总结与回顾却这样低调,平和,展厅门口,只见黄永玉先生笑容可掬的照片与简单明了的展览信息,背板设计得既简洁又大方。这让人不禁联想起日前国家相关部门发出的要求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的文件,先生之精神与此不谋而合。“照老办法,开门就展。不剪彩,不演讲,不搞酒会,不开研讨会。”是黄永玉先生一贯的行事风格。耄耋之年的黄永玉先生如同他的艺术作品一样潇洒、自信,充满了真实的力量,他用他的作品向人们展示文化的力量、艺术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
           “黄永玉九十画展”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949年至2004年的综合内容,反映了黄永玉先生从新中国开始的艺术历程,表现了他所经历的从版画到国画的转变,代表作品有版画《劳军图》、《阿诗玛》,国画《山鬼》等;第二、三部分为2004年至2013年的国画作品,呈现的是黄永玉先生在80岁以后多元化创作的方向,或水墨或重彩,或恣肆或幽默,表现出他孜孜以求的执著和源源不断的创造,其中包括一个月前的最新作品——丈二尺幅的《白描荷花》;第四部分为2004年至2013年的综合作品,包括油画、书法、雕塑、设计、玻璃工艺等,表现了黄永玉先生的多才多艺,各有所成,各具特色,并且相互辉映,各美其美,其中有从翡冷翠到塞纳河的写生,还有在威尼斯烧制的玻璃作品;第五部分是1959年的壁画《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作为一个特别的展区,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硕果仅存的壁画原作以及新近发现的壁画草图,同时还展示了壁画迁移与安装的过程。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在展览前言中说:“这位终身和湘西古镇凤凰有着不尽缘分的‘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有着特立独行、爱憎分明的个性。他热爱读书,勤于思考;他乐于交友,幽默风趣。在他的知识体系中,既包容中西主流文化,又夹杂着来自民间的智慧,这些都反映在他的多样化的艺术创作之中。”

    艺术家朋友前来祝贺、观展
           海政文工团团长的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出席“黄永玉九十画展”。她和所有的参观者一样,兴高采烈地在几个展厅流连辗转。在这些珍贵的作品面前,她由衷地赞叹道,“这些画都是我们最喜爱的作品,我看到每个人都拿着相机在拍,可见大家跟我一样对所有的作品都喜爱。”她表示:“我首先要祝黄老先生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同时还希望您(黄永玉)永远年轻、永远保持这么一种创作活力,永远像三十岁……”
           在大展上也有很多老人参观了展览。在现场展出的80岁书法作品《人说八十不留饭》上,有很多与黄永玉同时代的老朋友在上面签名,包括蓝天野、朱旭、吕中、卢燕等。
           李可染夫人、著名美术教育家、雕塑家、93岁的邹佩珠在观赏作品《荷花卷》巨作时,示意工作人员为她全程录像,把整张作品拍下来。“荷花飞舞啊,他画得很快活。我很久没见他了,见了面要开个玩笑,说他很有进步!”82岁的著名油画家詹建俊观展后说:“很震撼!作为90岁的老人,能拿出这么多高规格的巨幅作品很不简单,画面非常辉煌。黄先生旺盛的创造力和非凡的艺术才能令人敬佩。”
           
    钟爱荷花  绘画不走寻常路
           黄永玉被称为“荷痴”,不单是缘于他画的荷花多,还在于他画的荷花独树一帜,神韵盎然。国画传统讲究“计白当黑”,他偏偏来个“以黑显白”,这种反向继承不但使画面看上去主体突出,色彩斑斓,而且显得非常厚重,有力度。有的人认为中国画的精髓在于水墨山水,一种很清雅的、表现文人出世的气质,但黄永玉的画却大多数是浓墨重彩的,所以也曾经有人说他的国画不正宗。对此,黄永玉开玩笑地说,谁再说我是中国画我就告他。
           黄永玉与荷花结缘于动乱的岁月,傲然展蕊的荷花显得分外高洁清逸,不仅超凡脱俗、临风亭立的仙骨神韵给他以绝妙的美感享受,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气节品性,更成为他逆境中启迪心智的精神支撑。黄永玉一有闲暇就去荷塘赏荷,从用心灵捕捉到用画笔描绘,仅速写就画了八千多张。荷花的千般姿态被他描摹殆尽,荷花的万种风情被他展现无遗,蕴涵了他无限的情思。
           在他的绘画题材里,荷花是一个非常具有风格的主题,但是荷花中国的文人也画了上千年了,各种流派的,比如说像明末清初的朱耷画的那种残荷就有一种孤傲于世的感觉。但是黄永玉画的荷花,没有给人那种非常清高、出世的感觉,而是一种很绚丽、很灿烂的气质。
           如今在北京家中万荷塘的池水里,黄永玉已经种下了来自山东、湖南、广东、北京的各色莲花。实际上画了这么多年的莲花,它们的形态与精神已经烂熟于心,即使睡觉的时候也有“十万狂花入梦寐”了。
     
    全才鬼才  艺术无师自通
           黄永玉曾任瓷场小工、小学教员、中学教员、家众教育馆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及湖南省吉首大学终身教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副主席。自学美术,文学,为一代“鬼才”。
           黄永玉本名黄永裕,为了写起来省事而改“裕”为“玉”,是湘西凤凰县的土家族人。他初中刚读了两年就在抗战的烽火中打破了求学梦,不得不辍学到社会上四处闯荡,不但走遍了半个福建省,还到过江西、广州、上海、台湾、香港。这期间,他当过瓷场的小工,在码头上干过苦力,在中小学任过教员,在剧团搞过舞美,在报社当过编辑,还干过电影编剧。正是在此期间,17岁的他在泉州的开元寺巧遇弘一法师。这段奇缘后来被人们演绎成他对法师持弟子礼、得真传。而他自己的说法则是:上树摘玉兰花时被一老和尚发现,极不情愿地下来后随之来到禅房,开始时并不知道这位貌不惊人的和尚竟是赫赫有名的弘一法师。虽然并没有真的拜师学艺,但短暂的交往仍带给他一些启迪和不小的震撼。后来,弘一法师临终前曾留给他一张条幅,上面写着:“不为众生求安乐,但愿世人得离苦”。
           社会是最大的学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存是最强的动力。黄永玉16岁就能靠木刻养活自己,天性聪颖只是一个方面,恐怕更多的还要归功于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为了艺术他不惜翻山越岭,废寝忘食。在苏州写生时,他被司徒庙中有“清奇古怪”之称的四棵汉代古柏吸引,连续三天早去晚归为其写生。日后,面对被他用准确而流畅的白描线条展示在丈二大纸上的这四株阅尽人间沧桑的古柏,人们无不称奇叫绝。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黄永玉每天工作十小时以上。盛夏时节,他背着画箱,顶着炎炎烈日四处写生,饿了渴了,就坐在路边吃点随身带的面包,喝几口凉水。而当时他已经年近七十。
           正是凭借这种精神,黄永玉不仅在版画、国画、油画、漫画、雕塑方面均有高深造诣,而且还是位才情不俗的诗人和作家,出版的诗集曾一举夺得《诗刊》年度创作一等奖,写的散文、游记既有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又充满智慧的哲理,自传体小说则边写边在湖南大型刊物《芙蓉》上连载。
           黄永玉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有人说他小时候是艺术神童,版画、油画、国画、雕塑等均无师自通;有人说他曾是弘一法师的三个方外弟子之一,得其真传而练就了灵性十足的书法。但是如果仔细研读他的书,用心赏析他的画,并且有机会与他叙谈的话,神奇的色彩褪去后,人们更多体会到的会是他深厚渊博的学识、卓而不群的才情、耿直倔强的性格、睿智风趣的谈吐和笔耕不辍的勤奋。

    艺术简历:
           黄永玉1924年7月9日出生在凤凰县城沱江镇。土家族人。笔名黄杏槟、黄牛、牛夫子。土家族人,受过小学和不完整初级中学教育。因家境贫苦,12岁就外出谋生,流落到安徽、福建山区小瓷作坊做童工,后来辗转到上海、台湾和香港。14岁那年参加中国东南木刻协会,成为中国东南木刻协会的会员,开始发表作品。十六岁开始以绘声绘色画画及木刻谋生。1939年,《大众木刻》月刊上发表了黄永玉的木刻《下场》,黄永玉领到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笔稿费。1940至1941年,其手印木刻集《烽火闽江》(25幅)出版,由王淮作序。
           1942至1943年,黄永玉执教福建长乐培青中学,从事木刻创作,自印木刻集《春山春水》。木刻《春天的树》;1944至1945年,黄永玉为儿童文学作家贺宜《旋律的童话》作木刻插画,作《失乐园》、《拜伦像》、《自刻像》、《玛耶诃夫斯基像》;1946年在福建南安芙蓉村国光中学任教,刻芙蓉村风景11幅;1947至1948年,黄永玉在上海参加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从事木刻运动与创作活动,并任教于上海闵行县立中学。1948年黄永玉夫妻俩来到香港,一边给电影公司写剧本,一边坚持刻木刻。在萧乾等人的帮助下,24岁的黄永玉在香港大学的冯平山图书馆举办了他人生中第一个正式的个人画展。1953年2月,黄永玉夫妇从香港来到北京,被安排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56年,黄永玉创作了中国版画史上的经典之作《阿诗玛》。这是中国版画史上创新的一页。
           1978年,英国《泰晤士报》用六个版面,对黄永玉其人其画作了专题报道;1980年,香港美术家出版社出版了《黄永玉画集》。国内多家出版社相继出版了黄永玉的《湘西写生》、《永不回来的风景》、《黄永玉》等多本画册。他的作品在德国、挪威、法国、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巡回展出,曾荣获意大利最高荣誉奖“司令勋章”。
           2003年年底, 黄永玉获“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成就奖”;2004年,“黄永玉八十艺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随后在长沙、广州、深圳、香港等地巡展,成为当年的一场文化盛事。2006年1月8日,黄永玉创作了一组“老鼠图”制成鼠年挂历。10月8日,在家乡湘西,黄永玉无偿捐赠的个人博物馆在湖南省吉首大学落成,该馆陈列了黄永玉近200件作品和收藏,并展示有黄永玉极具创作代表性的大型青铜雕作品《山鬼》。2008年8月24日,黄永玉荣获国际奥委会颁发的“奥林匹克艺术奖”;2013年8月16日,“黄永玉九十画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由于黄永玉之前十年来一直没有举办展览活动,因此本次展览受到了公众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责任编辑:赵建华、张彦

    分享到: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文化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