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研讨会在西安举行

文化人物网文化大家

  •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吴震启
    大唐西市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大家 >

    “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研讨会在西安举行

    2019-01-24 11:03
    来源:中新社
    语音阅读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讲话精神,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中国国际商会、西安市人民政府、陕西省贸促会、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和中华文化促进会共同主办,大唐西市集团等单位承办的“‘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研讨会”于5月20日在隋唐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大唐西市成功举办(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李冬玉在致辞时表示,此次会议对于研讨人文交流新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陕西将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带动国际文化贸易,建立完善国际产业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民间促进的立体格局(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伟致辞时表示,文化相通相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贸相比,文化的探讨更具有深远意义和持久性(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致辞中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深入推动国际间人文交流,实现人文相通的重要手段,也是建成文明之路的根本途径(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主席、大唐西市集团董事局主席吕建中在致辞中表示,愿携手各国商协会和各国各界,积极发挥民间力量作用,搭建务实合作的机制和平台,为加强互联互通,增进互学互鉴,深化务实合作,为推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的建设和创新,进而促进商贸的发展,实现包容性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王石表示,人文交流的目标是培育热爱自己的国家、民族和文化。我们要善于与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社会制度的人做朋友(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西安市副市长强晓安主持“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研讨会开幕式(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四年来,人文交流合作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和根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研讨会在西安大唐西市召开,备受国内外各界瞩目(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李冬玉,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王石,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主席、大唐西市集团董事局主席吕建中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冯骥才,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迟福林,商务部前副部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张志刚,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部长杨志明,西安市政府副市长强晓安发表主旨演讲。中宣部原秘书长、中国政研会副会长官景辉,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宫小生,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杨承志,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英杰,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陕西省社科联党组书记李颖科,陕西省规划委员会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仁义,西安市文物局局长郑育林,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馆长张驰,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秘书长赵承等国家部委、陕西省、西安市等有关单位领导、国内外专家、学者、文化艺术界人士300余人出席研讨会开幕式(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研讨会于5月20日在西安大唐西市举行,致力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文明互鉴,建立不同文明间的对话机制,促进沿线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贸易的繁荣(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杨承志,商务部前副部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张志刚,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宫小生,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迟福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国强等领导及专家学者出席并祝贺研讨会成功举办(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西安市副市长强晓安,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王石等领导及专家学者、文化艺术界人士出席并祝贺研讨会成功举办(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冯骥才对民间组织联合政府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人文交流合作给予赞赏。他表示,文化交流使人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尊重,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陕西省贸促会会长薛华主持“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研讨会主旨演讲(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研讨会上,政府领导、专家学者、文化艺术界人士分别围绕“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的理论思考;发展文化事业,加强文明互鉴,推动人文交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国际文化贸易做大做强;创新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模式,打造国际旅游“长安号”等四个议题发表主旨演讲和对话(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迟福林指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变局,我国需主动推进以“一带一路”为主要载体、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开放转型(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商务部前副部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张志刚建议,要发挥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的优势和作用,将其建设成企业对外人文交流合作的新平台(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西安市副市长强晓安表示,本次研讨会借助“一带一路”发展契机,以人文交流为主题,研讨新模式,交流新经验,对更好更快地推动陕西西安丝路文化、魅力人文的交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部长杨志明在演讲时表示,本次研讨会是交流新思想、启迪新思维、探讨新路径的桥梁(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中宣部原秘书长、中国政研会副会长官景辉,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主席、大唐西市集团董事局主席吕建中等领导及专家学者、文化艺术界人士出席并祝贺研讨会成功举办(中新社发  王保胜 摄)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讲话精神,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充分利用西安深厚的丝绸之路文化资源优势,探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5月20日,由中国国际商会、西安市人民政府、陕西省贸促会、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和中华文化促进会共同主办,大唐西市集团等单位承办的“‘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研讨会”在隋唐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大唐西市召开。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李冬玉,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王石,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主席、大唐西市集团董事局主席吕建中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冯骥才,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迟福林,商务部前副部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张志刚,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部长杨志明,西安市政府副市长强晓安发表主旨演讲。中宣部原秘书长、中国政研会副会长官景辉,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宫小生,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杨承志,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英杰,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陕西省社科联党组书记李颖科,陕西省规划委员会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仁义,西安市文物局局长郑育林,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馆长张驰,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秘书长赵承等国家部委、陕西省、西安市等相关单位领导、国内外专家、学者、文化艺术界人士300余人参加。

           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李冬玉在致辞中表示,此次会议对于研讨人文交流新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陕西将充分发挥自贸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人文交流。同时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带动国际文化贸易,建立完善国际产业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民间促进的立体格局。

           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伟表示,文化相通相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贸相比,文化的探讨更具有深远意义和持久性。在“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文化相通为政治经济和安全合作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人文基础。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在“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和民间两个方面的力量,政府主导、民间辅助,共同推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的构建和发展。

           西安市副市长强晓安表示,本次研讨会借助“一带一路”发展契机,以人文交流为主题,研讨新模式,交流新经验,必将对整个区域资源资讯,创新平台互动机制,对更好更快的推动陕西西安丝路文化、魅力人文的交流建设具有更重要意义。

           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王石表示,人文交流的目标是培育热爱自己的国家、民族和文化。我们要善于与不同国家、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社会制度的人做朋友。

           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主席、大唐西市集团董事局主席吕建中表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预示着“一带一路”建设进入了全面推进务实合作阶段。大唐西市集团、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愿携手各国商协会和各国各界,积极发挥民间力量作用,搭建务实合作的机制和平台,为加强互联互通,增进互学互鉴,深化务实合作,为推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的建设和创新,进而促进商贸的发展,实现包容性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迟福林指出,要客观把握“一带一路”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内涵外延、角色定位、目标任务,加快构建多种形式的自贸区网络,以“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制度安排为重点,推进全球自由贸易进程。

           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冯骥才对民间组织联合政府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特别是人文交流合作给予赞赏。他表示,文化交流使人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相互尊重,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

           商务部前副部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原副主任张志刚建议,要建立政府、社团、企业多层次人文合作的新机制,要发挥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的优势和作用,将其建设成企业对外人文交流合作的新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杨志明指出,本次研讨会是交流新思想、启迪新思维、探讨新路径的桥梁。当人们回望、赞叹古丝绸之路上传承的中国文化的时候,要看一看现在的有着浓浓中国味的中国家具。陆路开通,把中式家具输送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雕刻的美轮美奂有中国故事的中国经典家具应该是“一带一路”上中国的一张新名片。

           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宫小生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改变全球格局的一个大的变化,也是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必然之路。“一带一路”是好事、是大事,但仍有大量工作要做、有大量困难要克服,我们需要下大力气促进文化交流。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晓阳表示,大美为真是中华民族的写意精神。中国美术要配合国家战略,把丝绸之路作为美术工程,从美术切入,配合国家工程,从政治经济甚至商贸各个方面发展我们的对外交流。

           陕西省社科联党组书记李颖科认为,当前人文交流已经同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共同成为中外关系三大支柱。新时期,人文交流需要转换思路,应该树立明确的目标和价值理念。人文交流的主体需要发生相应的转变,各种民间力量应该积极走向舞台。

           西安市文物局局长郑育林指出,稳定、系统的文化体系是人文交流的基础。而人文交流的模式、形式和方法应该是无限多样化的。只有吸纳更多的年轻人去参与,人文交流才能可持续的延续下去。

           陕西省规划委员会委员、西安市规划委员会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仁义表示,创新丝路旅游,首先要对丝路有所认识。其次旅游发展一定要和经贸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才能把丝路旅游打造好。长安的包容与开放基于它的自信。只有充满了自信,才能够形成博大的胸怀,才能做好丝路旅游。

           著名文化学者、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肖云儒认为,旅游是跨国度的文化。文化是旅游的先导,也是旅游的基础。文化的增值性传播,让它不断地发散着力量。西安作为一个古城,完全可以打造全城旅游,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构成了古城的风景线。要换一种眼光重新看文化、重新看资源、重新看西安。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秘书长、百度公司总编赵承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软实力的提升,在政策环境、经济基础和文化产业投资等方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相信中国文化产业的春天真正到来了。

           中国企业园区国际合作联盟主席、丝绸之路国际总商会产业园区委员会主席吴昀国表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巨大,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博物馆文化活起来,是中国文化产业的根基。传承中国的传统产业文化,才能把中国的产品变成中国品牌,变成世界品牌。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英杰指出,西安旅游的发展要抓住“一带一路”的契机,融入西安这座城市本身的特点,和西安的产业相结合,建立“一带一路”旅游大数据中心。相信“一带一路”倡议将为西安这座城市带来旅游业发展的春天。

           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馆长张弛表示,博物馆是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文化交流是博物馆非常重要的属性。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应该向深度出发,在文物保护技术、学术研究等方面展开进一步的合作;应资源整合,举办规模性的展览,走出国门。

           与会政府领导、国内外专家学者、文化艺术界人士分别围绕“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新模式的理论思考;发展文化事业,加强文明互鉴,推动人文交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国际文化贸易做大做强;创新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模式,打造国际旅游“长安号”等四个议题发表主旨演讲和对话,致力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文明互鉴,建立不同文明间的对话机制,促进沿线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贸易的繁荣,助力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着力打造“一带一路”建设新高地,为陕西和西安积极构建在“一带一路”规划和行动推进中发挥人文交流作用,探索人文交流新机制、新平台献计献策,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中国文化人物)


     
    责任编辑:赵建华、张彦

    分享到: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文化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