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之乡”民间制作艺人:复兴的传统是传承技艺的最好环境

文化人物网新闻

  •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吴震启
    大唐西市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龙舟之乡”民间制作艺人:复兴的传统是传承技艺的最好环境

    2017-05-27 13: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语音阅读
     
    资料图 龙舟队竞渡。 伍荣达 摄 

      中新社碧江5月27日电 题:“龙舟之乡”民间制作艺人:复兴的中国传统是传承技艺的最好环境

      作者 杨云 罗兴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将至,赛龙舟在“中国传统龙舟之乡”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如约而至。已经连续十年举办的赛龙舟不仅成为当地百姓端午节的期待,更是众多龙舟制作艺人展示技艺的舞台。许多龙头、龙尾的制作技艺因赛龙舟的兴盛而得以复兴再现。

      赛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在历史传承中,逐渐形成每年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赛龙舟习俗。

      “十年来,碧江区参赛的传统龙舟,龙头和龙尾80%是我和大哥一起制作的。”碧江区河西办事处新庄村农民张绍堂说,“龙头、龙尾是龙舟的灵魂。”

      转眼间,张绍堂已经跟木头打了50年的交道。15岁那年,张绍堂拜师学艺,专门学习龙头龙尾传统制作,50年来,他对每一道制作工序不敢怠慢,雕刻、打磨、上色……几十道工艺都是靠手工完成。因为张绍堂制作的龙头龙尾活灵活现,在当地远近闻名。

      碧江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武陵山脉中部,区内聚居着汉、苗、土家、侗、仡佬等26个民族,是一座山水城市,自古以来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传统习俗。

      “赛龙舟的盛行,让龙舟龙头制作这项民间技艺得以传承。”说到龙舟,不善言谈的张绍堂话多了起来,他翻出手机里曾经参赛龙舟的照片,一张一张介绍。

      “要制作好龙头龙尾,选材很讲究,我们这里制作龙头首选水曲柳。”张绍堂介绍说,“水曲柳的木质切面非常光滑,色差小,耐腐,耐水性能好,着色性能好,油漆和较粘的性能也很好,可经染色及抛光而取很好的表面效果具有良好的装饰性能。”

      拿出今年雕刻好的龙头,张绍堂一边修复、上色,一边告诉记者,学这门手艺不光要有灵性,而且还要有耐心。一件作品的完成并不容易,制作龙头一个人至少需要1个星期左右的时间。

      一刀一锤,很考验功力。张绍堂搬出今年端午节准备下水参赛的一条龙头说,“制造龙头工艺相当复杂,从龙嘴、龙须至龙角,有几十道工序,开料、放样、雕刻、成型、打磨、上色装饰等都是手工完成,而制作龙头最难的是雕刻龙嘴、龙眼,一旦失手,将前功尽弃。”

      “有些客户要求龙头神态凶猛些,有人要求龙头面容慈祥。凶猛就用眼神、露出的牙齿来表现,慈祥就用饱满脸型、上扬嘴角传达。”“有时候接的活太多了,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今年已经66岁的张绍堂最大的担心是,至今除孩子跟学,他还门下无徒。

      “年纪大了,希望尽快找到人接班,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张绍堂坦言,这门手艺学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才行。说到收徒一事,张绍堂认为,“想学的人不少,但内心喜爱这门手艺最重要”。

      2009年,碧江区被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授予“中国传统龙舟之乡”称号,2011年,“碧江赛龙舟”作为传统体育项目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龙舟制作技艺也越来越多获得官方和社会的重视。

      “端午节在我们村就是狂欢节,自碧江区举办端午赛龙舟,村里的龙舟队已三次夺冠。”张绍堂脸上流露出喜不自禁的神色,“听说今年端午节有几支外国龙舟队参赛,竞争更激烈了。到时去看看外国龙舟有什么特点,好好学习一下,希望我制作的龙舟有机会也去国外参赛。”(完)
    分享到: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