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磁州窑涩圈摞烧工艺最早始于宋代
近日从河北磁县文物部门获悉,该县都党乡冶子窑遗址考古发掘又有新发现,发掘出土了较多白釉涩圈、黑釉涩圈和棕黄釉涩圈的碗和盘,这些宋早期地层涩圈工艺的发现,让磁州窑涩圈摞烧工艺最早由元末明初提前至宋代。
所谓“涩圈”,是指碗、盘类器物内底刮去一圈釉后形成的露胎环状圈。因碗、盘摞烧时,为了避免碗、盘足部和碗、盘内心釉液粘连,故将碗、盘内心刮釉成圈,在入窑时,将上件器物圈足(未施釉)直接置于下件器物的涩圈上,依次叠置,进行烧制,目的是节省空间、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涩圈的出现摒弃了依赖支架、支钉、垫饼、垫环等窑具实现摞烧的传统做法,在工艺上是一个新的突破。
磁县磁州窑博物馆馆长赵学锋说,在冶子窑遗址宋早期地层发掘出土了较多白釉涩圈、黑釉涩圈和棕黄釉涩圈的碗和盘。磁州窑涩圈摞烧工艺,实物资料多见于元、明瓷器,形成了碗、盘涩圈摞烧为元末明初以后流行的一种烧造工艺的观点。冶子窑遗址宋早期地层涩圈工艺的发现则改变了这种认识,即磁州窑涩圈摞烧工艺最早开始于宋代,而不是元末明初。
冶子窑因位于磁县都党乡冶子村而得名,紧靠漳河出太行山山口的西岸上,隔河与观台窑相望,漳河从两窑址中间穿过,蜿蜒向东北汇入岳城水库。漳河两岸除观台窑址、冶子窑址之外,还密集分布着其他窑址,是漳河流域最集中的烧造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