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 三大模式助浙江传统村落重生

文化人物网新闻

  •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吴震启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大唐西市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留住“乡愁” 三大模式助浙江传统村落重生

    2018-04-19 08: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语音阅读
    留住“乡愁”三大模式助浙江传统村落重生
        文物工作媒体座谈会现场。 童笑雨 摄

      中新网杭州4月18日电(童笑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4月18日,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曹鸿在浙江杭州开展的“文物工作媒体座谈会”上谈及传统村落保护时,用了这么一句话。她表示,目前浙江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已形成三大模式,促成了古村落保护和提升民众生活的双赢局面。

      城镇化的车轮,令不少传统村落格局渐渐屈从于城市建设。但城镇化水平位于全国前列的浙江,早就开始了传统村落的系统研究和保护工作。据悉,截至目前,浙江共启动六批共计259个历史文化村落重点村和1282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一般村项目。

      “在已公布的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浙江有401处,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曹鸿用这两个数字,道出了浙江在传统村落保护道路上的独特地位。而这项成绩的取得,在她眼中,与三大模式的开展关系密切。

      建德新叶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现存有明清古建筑200多幢,被誉称为“中国明清建筑露天博物馆”。现在,她仍保存着原始、古老、独特的农耕文化。

      “在新叶村发展过程中,建德市历任领导都非常注重综合学科领域内专家团队的意见,在建立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价值体系的同时,尊重和维护村民自治的权利。”在曹鸿看来,以政府为主、多部门协作为主导的建德新叶村保护利用模式是新叶村焕发生机的重要动力。

      此外,以村委自治管理为主导的兰溪诸葛村保护利用模式和以政府引导、民间组织及村民共同致力于传统村落复兴的松阳模式也令更多人“触摸”到了“乡愁”。

      “前几年,丽水松阳县被列为‘拯救老屋行动’项目整县推进试点县,获得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4000万元的基金。截至2017年底,该县有114幢私人产权传统建筑已开工修缮,55幢私人产权传统建筑完成修缮。”曹鸿说,这是传统村落复兴的重要举措,也是乡村振兴道路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于此,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周向东表示认同。“一直以来,我们的设计师都奔赴在传统村落保护第一线,也希望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助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开展。”

      值得一提的是,曹鸿表示,2018年还要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和特色研究,推荐公布一批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古迹为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以提高社会文物管理和宣传教育。

      诚然,只有把文物保护好,传承好,才能打造好“文化浙江”的“金名片”。

      中国大运河(浙江段)作为早已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遗址,也被曹鸿列为2018年浙江文物局要重点推进建设的项目之一。

      “2018年我们将参与编制完成《大运河浙江文化带建设规划》,启动一批运河专题博物馆和运河遗产现场展示馆建设项目,加快推进运河遗产活态利用,充分融合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曹鸿如是说。


    分享到: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