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剪纸“融进”古诗词:非遗技艺还可以这样流传

文化人物网新闻

  •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吴震启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大唐西市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当剪纸“融进”古诗词:非遗技艺还可以这样流传

    2018-04-28 08: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语音阅读

      中新网北京4月28日电(记者 上官云)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剪纸,则是根植于大家记忆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两者融和在一起,会有怎样的效果?

    点击进入下一页

    张多堂剪纸作品《将进酒》。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供图

      这些天,一套《剪影》系列图书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按照唐诗、宋词、元曲分类,各自选取24首,然后通过六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巧手,将其以剪纸的形式呈现出来。

      日前,记者采访了该书作者之一、蔚县剪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淑英,了解剪纸技艺背后的传承故事。

      《剪影》全称为《剪影·六位国家级非遗剪纸大师作品系列》,跟以往的一些趣味读物不同,它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做“引子”。

      该书责编介绍,剪纸是一种形式,剪什么内容才能既有文化营养又不让年轻人觉得陌生?唐诗、宋词、元曲大概是人们熟知度最高的传统文化之一了。有人可能不知道什么是蔚县剪纸的“重彩点染”,但会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产生共鸣。

    点击进入下一页

    《剪影·六位国家级非遗剪纸大师作品系列》书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供图

      比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在周淑英的手中,化为一幅漂亮的剪纸:玉壶上,有灵动的飞鸟、缠绕的花枝,壶身还勾勒出细腻的图案,锯齿状的纹饰清晰整齐。

      再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被非遗传承人范祚信制作成剪纸,画面结构并不复杂,一棵树、三四个顽童,还有一位归家的游子,略显难为情的背对众人。不仅每人表情略有不同,衣服上的褶皱也极为纤细精致,勾勒出一幅“回乡”图景。

    点击进入下一页

    范祚信剪纸作品《回乡偶书》。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供图

      “书里头的剪纸,对我来说都是挑战,因为跟我平时的风格太不一样了。”周淑英说,剪纸有很多类型,各有各的技法。像蔚县剪纸,需要不同类型的小刀一百来把,而且市场上没有卖的。需要借助这些工具,用细腻的线条、人物表情来表现古诗词神韵。

      其实,剪纸也曾是很多人儿时记忆中过年的“标配”之一,那些贴在窗户上、大门上的剪纸曾为生活增添了浓浓的年味。但在一些剪纸大师看来,某种意义上,这些记忆中美丽的符号,正在以意想不到的速度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

      段建珺是内蒙古和林格尔剪纸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年轻时下牧区做了30年的剪纸技艺抢救与保护工作。他说,工作中最常遇到的情况就是,经过某个牧区,当地人会说:“你们怎么不早来?有个老人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能剪,但刚刚去世。”

      因此,同样感觉到传承必要性的周淑英参与创作了《剪影》系列图书,“还得让孩子们看得懂、容易操作,如果他们不感兴趣,那出书就没有太大意义了。剪纸这项非遗得传承,关键得让孩子们从小就有印象,有这方面的记忆”。

    点击进入下一页

    周淑英剪纸作品《芙蓉楼送辛渐》。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供图

      如周淑英所说,近几年,全国多个地方开展“非遗进校园”相关活动,或是剪纸比赛,或是剪纸展览……重视非遗技艺的传承、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

      周淑英认可上述活动的积极意义,但同时提出,传承包括剪纸技艺在内的“非遗”,应该注重结果,不能只是举办活动热闹一阵就算了。

      “首先,传承人要勇于牺牲、承担责任。其次,可以考虑将剪纸技艺纳入教学,一个星期加一节手工课或工艺美术课,让孩子们能够比较频繁地接触到这门技艺。”

      周淑英认为,民间艺术中有很多接地气的正能量元素,“通过学剪纸让孩子们学到做人的道理,逐渐被剪纸吸引,这样传承才能落到实处”。

    分享到: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