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中的“劳动智慧”:传承千年 关照今天

文化人物网新闻

  •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吴震启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大唐西市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敦煌石窟中的“劳动智慧”:传承千年 关照今天

    2018-05-02 08: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语音阅读

     敦煌石窟中的“劳动智慧”:传承千年 关照今天

      中新社兰州5月1日电 (记者 冯志军)敦煌研究院1日梳理总结了敦煌石窟中现存的点滴遗迹,遗迹中不乏当时某个领域的“世界之最”。

      敦煌研究院称,古代敦煌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往来于此的人们带来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与科技。在长期的碰撞和磨合中,聚居在敦煌的各族人民通过大量劳动实践,总结出适宜本地生产生活的经验和方法,并形成了诸多方面的知识体系。

      据了解,西汉开发河西四郡之时,中国的数学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中就有20多件数学文献,涉及古代乘法口诀、乘方、十进制、筹算、数码,有关田亩、堤坝、度量等测量和计数的方法,在科学史、文化史上具有重大价值。

      敦煌石窟中关于天文学的记载亦弥足珍贵。如出自敦煌藏经洞的全天星图,被誉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发明创造”,它是已知最早表示了几乎所有中国星座的星图,也是迄今发现的第一张用不同颜色的点来区别星表所列星的星图。

      冶铁业及铁器生产是唐代以后敦煌的一种特殊手工业,当时需要的各种铸造农具、家具、器皿、寺院供养具及普通兵器多是当地生产。敦煌文书记载,唐、五代、宋时期,敦煌有一批铁匠,又名“铁博士”。

      值得一提的是,敦煌藏经洞保存的医学著作和与此有关的药方、药物等医药学文献,被现代学者认为是一千年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医学成果遗存,内容涉及医经、五脏、诊法、伤寒、医方、本草、针灸等方面。更令人惊叹的是,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认识到了食疗养生的重要性。

      敦煌壁画中还保存了丰富的舟船图像,甚至还有古人撒网捕鱼的画面。敦煌藏经洞遗书中也有记载舟船及其构造的文献,甚至有舟船及其部件的名称。

      敦煌研究院表示,古人在劳动中获得经验,总结出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知识体系。这些涵盖方方面面的劳动智慧,依旧关照着我们今天的生活。

    分享到: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