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余珍贵文物集中展示中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成果

文化人物网新闻

  •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吴震启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大唐西市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750余珍贵文物集中展示中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成果

    2018-12-27 09: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语音阅读
    原标题:750余珍贵文物集中展示中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成果

      中新网北京12月26日电 (记者 应妮)750余件珍贵文物中一级文物就有165件。这样一个高质量的文物展览26日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而它的主题则令人触目惊心——中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成果展。

    康熙帝温僖贵妃的累丝凤冠,系河北唐山清东陵被盗系列案追缴 杜洋 摄

      康熙帝温僖贵妃的累丝凤冠,系河北唐山清东陵被盗系列案追缴 杜洋 摄

      展览由“文物屡蒙殇”“向文物犯罪亮剑”和“警钟长鸣共筑钢铁长城”三部分组成,汇集了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青铜器、玉器、金银器、瓷器等珍贵文物750余件,文物数量之大、精品之多,是近年来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成果的首次大规模集中展示,多数文物系全国范围内首次展出,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就有165件。

    铜金刚亥母坛城,11—12世纪,西藏山南“8.18”系列文物盗窃案追缴 杜洋 摄

      铜金刚亥母坛城,11—12世纪,西藏山南“8.18”系列文物盗窃案追缴 杜洋 摄

      国家文物局督察司副司长刘大明表示,中国的文物安全形势严峻,各类文物犯罪活动高发,古遗址、古墓葬、田野石刻成为发案重灾区,世界文化遗产、皇家陵寝、大型古墓葬群成为犯罪分子的侵害对象,清东陵、明十三陵、安阳殷墟等接连发生盗窃盗掘案件。据统计,2013年以来,涉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犯罪案件达100余起。

      事实上,近年来文物犯罪手段也不断升级,呈现集团化、暴力化、智能化趋势,作案愈加隐蔽,监管更加棘手,文物安全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展览现场的展板显示,红外夜视仪、金属探测器、三维立体成像探测仪等先进设备和信息技术手段被犯罪分子广泛利用,作案手法隐蔽性强。同时,犯罪分子持枪、持械武力对抗执法,甚至暴力伤害文物保护管理人员和公安民警的事件也层出不穷。

    展览开幕式现场 杜洋 摄

      展览开幕式现场 杜洋 摄

      清东陵半年之内两次被盗,明十三陵石烛台“失踪”近一年才对外公开,殷墟遗址重点保护区频遭盗掘,四川眉山“5.1”特大盗掘、倒卖文物案……以四川眉山盗掘张献忠沉银遗址案为例,文物盗贼蜂拥而至,利用金属探测仪、潜水服、氧气瓶等专业水下作业工具夜间潜入江底疯狂盗掘,相关部门历时两年成功破获此案,打掉犯罪团伙10个,摧毁倒卖文物网络9个,抓获犯罪嫌疑人70名,追缴涉案文物1000余件,涉案文物交易金额高达3亿余元人民币。此次收缴的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是核心文物之一,对后续江口古战场遗址的考古发掘以及考证遗址年代和性质极为关键。有学者认为这是张献忠用印。

      最高法刑一庭副庭长管应时透露,2013年至2017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共受理涉文物犯罪案件2217件,审结2197件,其中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的1060人,判处3年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的553人,重刑率达21.71%,其中包括一系列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

      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巡视员龚志勇介绍,2013年以来,中国公安机关累计侦破各类文物犯罪案件5千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万余名,追缴文物数以万计,其中包括辽宁朝阳“11.26”盗掘红山文化遗址案、四川眉山“5.1”盗掘张献忠沉银遗址案、陕西淳化“7.20”盗掘西汉古墓葬案、青海都兰“3.15”盗掘热水墓群案等一批文物大案。

      同时,“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于2017年11月正式上线,该平台是我国打击文物犯罪、追缴被盗(丢失)文物的创新举措,具有被盗、丢失文物的信息及数据的采集、汇总、发布、浏览、查询及线索举报等功能。官方还建立健全了全国文物安全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2017年度联合开展文物安全状况大排查,督促整改安全隐患近2万处;持续推进文物平安工程,加强文物安全监管,为2600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配备了安全防护设施设备。

      据悉,展览由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国家文物局联合举办,将持续至2019年1月26日。(完)

    分享到: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