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在质朴无华中——安正中艺术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

文化人物网新闻

  •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吴震启
    大唐西市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尽在质朴无华中——安正中艺术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

    2021-11-05 17:54
    来源:中国文化人物
    语音阅读

           中国文化人物(马将平 张东立 苏晴)由北京画院、陕西省美术博物馆、河南省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尽在质朴无华中——安正中艺术展”即将于2021年11月5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展览展出安正中不同时期的写生、版画、油画和国画作品100余件,作品绝大部分来自安正中去世后家属无私捐献给北京画院、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和河南省美术馆的馆藏。
           安正中1934年生于河南,在镇平县伏牛山麓的关帝庙村度过了童年,后又追随革命,参加了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屡立战功。1958年从部队转业后考入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宝鸡市群众艺术馆,1987年调到陕西省群众艺术馆美术组长期从事基层美术事业的组织辅导和艺术创作。1988年调入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任秘书长,其间作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和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一生奉献于祖国大西北的安正中,为人为艺,有口皆碑。在他的艺术生涯中,看不到做作和炫耀,听不到无奈与怨悔,能看到的都是他对苦难的默默承载,对生活的无限向往,平和宽容、正直做人、克己奉公和不懈追求,这些成了他生命的全部,构建了一个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历史给予了他以生命为终极奋斗的艺术事业,他长期从事美术事业的组织辅导和艺术创作,最终以70岁高龄逝世于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的岗位上,为西北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人们的敬重尊崇和深切怀念。
           安正中一生扎根于西北地区广袤的厚土之中,艺术视野开阔,对古今中外艺术均有涉猎,并从西北地区古今民间各种艺术形式中吸取了传统精华,形成了古朴厚重、深沉凝练的艺术风格。他的国画、油画、木刻艺术,无不体现出从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出的质朴之美,是波澜壮阔的时代精神与激情荡漾的个人理想的结合,充满质朴的西北风情与人文气息。安正中一生勤勉不已,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画作与艺术手稿,用他毕生的追求,诉说着他对祖国大地及普通人民的真挚感情;用他辉煌的历程,为我们留下了一个追求理想,传承文化的艺术典范。
           据悉,展览将持续到2021年11月14日。
     
    人生的厚度,艺术的醇度
    ——写在“尽在质朴无华中——安正中艺术展”开幕之际

           第一次听到“安正中”这个名字是很偶然的。那是在2010年,我认识了来自陕西延安的一位近于素人而创作力旺盛的艺术家高宏。由于要为他策划在今日美术馆的个展“爸爸的大油画”出版画册,我们相约去了北京雅昌公司,在那里遇到了正在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选》赶工的安远远处长(那时她在文化部任文学美术处处长,也是我中央美术学院的大师姐)。因为都要等校样,就闲聊了起来。在此过程中,当高宏听说安远远的父亲是安正中时,要站起来鞠躬,这使我非常震惊。因为,如高宏所说,像他这样的很多热爱艺术的穷孩子,找到时任陕西美术界领导的安正中,安先生都会给予艺术上的指导,给吃、给喝甚至安排住宿。我还记得,说到此事,安远远的表情是如此的云淡风轻,她说那是她家的常态。如此的“常态”有多难呀!那时那刻心生的那份钦佩,一直到今天。
           因为安正中的祖籍是河南,2013年9月,安正中先生的夫人携女儿安远远,儿子安雪,将安正中先生各个时期的作品共计223幅捐献给河南省美术馆,于第二年举办了“故土情怀——安正中作品展”。馆方与家属还用捐献奖励的资金成立了一个基金,专门资助河南籍的年轻艺术家求学之用。我有幸在现场目睹了这一幕,更增添了一份崇敬之情。
           《论语》有言:“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从2010年那次耳闻安正中先生起,我的头脑里便不自觉地构建出一个忠厚长者、谦谦君子的形象。时日愈久,了解愈深,这种形象也变得更加清晰、深刻。正如安先生的名字一样,中正质朴、平和善良是他为人的德性,也是他艺术的本色。今年“尽在质朴无华中——安正中艺术展”将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使我有机会重读这位艺术界前辈的艺术与人生。
           人生的厚度,多重身份的交织是安正中先生身上非常突出的特质。1949年,年仅15岁的他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是身经百战、屡立战功的革命战士。即使后来复员,坚毅刚正的军人风采也成为其一生的底色。1958年,安正中考入西安美术学院绘画系,正式开启了他的艺术人生之路。自此以后,他再未中断过自己的艺术创作。终其一生,艺术家的身份都是他理想安放的归处。1961年,大学毕业的安正中被分配到了宝鸡市群众艺术馆工作,从普通馆员一直做到群艺馆馆长,还当选了市文联副主席、美协主席。八十年代中期,他调任陕西省美协担任常务理事,在这个职位上兢兢业业奋斗近二十年,直至逝世。大半辈子的工作经历,让他直接参与了陕西省基层美术工作的开展和全省美术生态的构建,从而又增加一重艺术推广者和组织者的身份。对于这样一位身份多样,履历丰厚的特殊艺术家,我们在审视其作品时也更应注重其艺术创作与人生经历、性格情怀、工作角色等方面的关系。惟其如此,才能够真正理解安正中先生的艺术特点和发展理路。
           作品类型丰富、形式多样是安正中先生艺术创作上最突出的特点。经过大致梳理,可以发现他在版画、油画、水墨等方面都有丰富的作品遗存,而且与中国艺术生态的变化相关联,的确是一位与时俱进的艺术家。在普遍印象中,安先生以版画成名,以中国画立身,油画创作鲜为人知。2001年,华君武在收到安正中的油画作品集时,才知道他还进行油画创作。看过画集后,给予了相当肯定:“画得很有味道,尤以《秦川月》妙极,画好题也好,民族味道十足,要我投票可得第一。”在我看来,安正中能够对各种媒材的艺术进行较好的驾驭,一方面,得益于他个人的艺术能力和热情,另一方面,也与其工作性质相关。作为陕西省美协的主要领导之一,他不但亲自参与、主持了众多艺术家展览、创作活动的组织工作,而且始终对基层美术推广不遗余力,对非专业艺术家关怀备至。从这一角度来看,尽可能了解并尝试多种形式的艺术创作,对其更好地开展美术的组织、管理、推广工作都有帮助。
           欣赏安先生的作品,平视的视角和质朴的表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当然,不可否认在特殊历史时期,他进行了相当大数量的任务性创作。然而,一旦他获得相对宽松的时间与自由的创作空间,他就总能呈现出个人情感性很强的作品。这也许是他艺术创作中相辅相成的两面。以军队题材创作为例,从军、参战的经历使安正中非常擅于此类作品的表现。无论是七十年代的《长征》《地下长城我们开》,还是八十年代的《风雨征程》《密密的丛林里》,作者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场景,以平视叙述的视角和略带浪漫主义的手法来表现军人群体坚毅乐观的风采,而没有陷入空洞乏味的歌颂俗套。经历过苦难和不幸,才更懂得珍惜当下的美好。安正中的一生经历过抗日战争,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更在少年时遭受了父亲牺牲、母亲辞世、姐姐病逝等种种不幸。这些战乱动荡和生离死别造就了他刚毅果敢、勤恳善良的品格,也让他对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尤为珍惜。在安正中先生各种形式的作品中,对大自然的表现都占据着突出的位置。山川森林、土塬小道、春花冬雪、烟雨霞光、飞雁凫禽……无不出现在他的艺术世界里。在他的版画创作中,还时常可见耕作的农人、天真的孩童、自由的动物等等。自然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平静与美好正是一个饱经苦难的人最为珍视的存在。这些创作既表现出安正中先生对祖国山河、秦川大地的深沉爱恋,又显示出沧桑岁月赋予他的博大胸怀和浩然正气。
           善良质朴,勤勉尽责,这几乎是所有认识安正中先生的人都会给予他的赞誉。不过我认为,这些描述在肯定安先生温厚长者一面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他性格中开放维新的一面。品味安先生的水墨创作,能够明显感受到他在色彩、构图等方面进行形式语言探索的努力。无论是充盈于画面的氛围渲染,还是几何感的构成图式,都在向我们暗示艺术家对八、九十年代国画界颇为流行的水墨构成实验知之甚深。这样的画面透露出,作为省美协的艺术领导和组织者,安正中对于美术界的前沿动向切中脉搏,并主动参与其中。反之,这种与时俱进的创作变化也会反作用于他的组织管理工作,能够让他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去对待不同类型的艺术家和作品。总之,“人生的厚度”在拓展着安正中艺术的维度,尤其是他晚年的山水作品让我想到了古元的水彩画。当经历了世间百态,笔下的纯境是有醇度的。画面的形式感重要,但也不是最重要的东西了。说到此处,的确要观者自悟了。
           最后,我还要代表北京画院,感谢家属对我们的支持,将一批安正中先生重要的作品捐赠给我们!同时想说明的是,“尽在质朴无华中——安正中艺术展”属于北京画院“二十世纪中国美术研究系列展”之一,不过此次展览的研究内容与以往有所不同。如果说通常意义的研究展主要关注艺术作品本体价值的话,那么安正中先生的展览则在艺术创作的基础上,更强调“人”以及“人与时代”关系的研究。正如北京画院首任院长叶恭绰先生是具有多重身份的文化人一样,安正中先生同样是兼具军人、艺术家、艺术组织者等不同身份,且不断与时俱进的美术工作者。而这批作品的入藏,对北京画院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相信,通过对以安先生为代表的,为新中国美术生态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诸多个案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美术发展的过往和把握未来发展的方向都具有相当意义。特别是值此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这样的研究更加具有时代价值!
    吴洪亮
    2021年11月1日于北京画院

    序1
           这里展出的是安正中不同时期的写生、版画,油画和国画创作,近 200 件。其中 112 件作品来自陕西省美术博物馆的收藏,这些作品是安正中去世后家属捐给我们馆里的。安正中参加过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1958 年从部队转业后考 入西安美术学院,和我的父亲是同学,在班上安正中当班长,我父亲作支部书记。 安正中有一组版画,比如《骑兵》、《晨》、《密密的丛林里》、《风雨征程》、《地下长城我们开》、《雪地》等,就是他部队的生活亲历和作为一名军人的敏锐。优秀的射击手最初也是对着靶子打,到了一定程度允许脱靶,还要敢于脱靶,重要的是控制好自己的心。右手打出去,左手接得住。艺术何尝不是如此呢。安正中在案头画画和在厨房烧饭。围的都是同一件围裙。时间久了围裙上的色点、墨点,都有了画的印迹。画的日子、饭的样子、就像河南的胡辣汤。他画里的四季是永恒的,春、夏、秋、冬,河水像时间一样缓缓流淌,洁白的羊经过山岗,如同夜里下过的雪,赶羊的人回家了,雪便停了。安正中画太阳,画月亮,画天空和大地,安静得飞鸟都不肯惊动。人常说,“画什么不重要,怎么画才重要。”可看安正中的画要翻过来才对,怎么画对他不重要,重要的是画什么。因为他要画的是自己,怎么画,难免会掉入另一种圈圈里。看过安正中的画,走出门,脸上便有了幸福的笑容。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邢庆仁

    序2
           安正中先生是从河南走出去的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艺术名家,中原大地给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这片土地淳朴厚重的文化基因也浸染了他艺术风格的底色。安正中的视野非常开阔,对古今中外艺术均有涉猎,并从多种民间艺术形式中吸取了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质朴浑厚的艺术风格。他的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素描、速写,表现的多是身边的生活场景,却氤氲着深刻内敛的美学意蕴,体现出他从平凡的生活中感悟出的质朴之美和诗意向往,是波澜壮阔的时代精神与激情荡漾的个人理想的巧妙结合。八年前,安正中的家属将先生的遗作 223 幅捐赠给了河南省美术馆,期间我们也曾针对这些作品进行研究并策划举办过专题展览。此次,安正中先生的作品在北京画院美术馆进行集中展示,是对其创作轨迹和艺术成就进行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和回顾,也是对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品格和艺术思想的一次弘扬和传播,对我们当下的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河南省美术馆馆长:于会见 
     
    各类文章点评

           我之所以用“质朴无华”这四个字来评价安正中的绘画创造,是因为不论他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是形式技巧,都具有这一品格,这是由他的人品所决定了的。他的身心从培育他的这块大地和人 民那里得到净化、陶冶和启迪的正是那种纯净、真诚的感情以及朴素、深沉的表达方式。我想,用“质朴无华”来评价安正中的作品,也符合他纯朴的性格,他一生之所以闪闪发光,全在他默默无闻的奉献之中。而他的艺术创造之美,也尽在这“质朴无华”的品质之中。
    邵大箴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尽在质朴无华中——安正中的画》 选自《安正中绘画艺术文献汇集》

           安正中出生在中原乡村,经过艰苦的军旅生活锻冶,先后在陕西宝鸡和西安工作。几十年中,他以关中大地为艺术活动的基点,由那里向南北东西辐射。他的绘画创作和他对民间艺术的研究,涵盖从豫南、关中、陕南、陕北高原、秦岭山地,一直到陇右、河西和新疆……这些地方的自然景色和人文环境陶冶他的情 性,养育他的艺术,使之具有纯朴、宽阔和沉厚的品格。
    水天中 中国艺术研究院 研究员 《故土情怀——安正中和他的绘画》 选自《安正中绘画艺术文献汇集》

           我们有幸参与了安正中先生遗留的艺术笔记和画作的整理工作,这些大量弥足珍贵的资料和艺术作品帮助我们找到了安正中先生之所以几十年来一直被人们所敬重尊崇的答案,看到了安正中先生所追求的人生目标,理解了一位艺术大家澹涵高远的风范和胸怀。他经历过失去父母、姐弟和战友的痛苦、经历过战火的洗礼、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煎熬,更享受到改革开放后成功的喜悦,但在他所遗留的笔记中,在他大量的艺术作品中,看不到一丝一毫的做作和炫耀,也听不到一句半点的无奈与怨悔,而能看到的都是他对苦难的默默承载,对生活的无限向往。“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平和宽容、正直做人、克己奉公和不懈追求,这些成了他生命的全部,构建了一个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
    李杰民 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 《历史不会忘记》 选自《安正中绘画艺术文献汇集》

           让我们从历史的时空看安先生的艺术成就,他和长安画派的一种关系。长安画派是二十世纪最有创造力的画派,这种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他把文人山水画从表现太湖的笔墨语系进行西北化、本土化或者黄土化,从远观来看,更多看到开派画家石鲁、赵望云在中国美术史上的作用以及他们的艺术成就,以及衍生出来庞大的长安画派。这是远观,当我们走近的时候,会发现长安画派所建立的是一座二十世纪美术史上的金字塔,我们看到的是塔尖,但今天我们看到的可能是金字塔的塔基,很显然从塔基到塔尖需要很多的阶梯,我想安正中先生应该就是阶梯, 因为他作为一个美术活动家,作为美协的一个负责人,他和塔基与塔尖构成更重要的一种文化和美术创作上的一种关系,是我们从美术史应该了解的,那么今天我想更多的还是应该看这个阶梯,更多来看安正中先生的艺术成就。从他艺术历程上看,根据我个人浅见,在长安画派中是绝无仅有的唯一个案。
    尚辉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长、主编  《2006 年 10 月 29 日在“安正中绘画艺术展”研讨会上的发言》节选

           安正中的中国画创作在表现手法上不全然来自传统,而是汲取了不少油画、版画的因素,他喜欢用细笔重叠,反复勾皴,再略施点染,形成一种朦胧、深远的多层次效果,感觉很厚重,他画河水,有时类似点彩,以冷暖色点线相互叠置,不与墨色相混,显得清爽而透彻。在构图上,他是从生活出发,不套用前人图式, 由此而显示出大胆创造的精神。例如回旋的盘山路、被公路切断的纵横阡陌,有些是别人所不取或鲜用的题材与表现方式,他按照自己的观察和审美观点画出来,让人欣赏到一种过去未曾留意的美。从没有路的丛莽中踩出路,生活是如此,艺术创作也是如此。
    李松 中国美术家协会 编审 《故乡的河 故乡的路——安正中和他的绘画作品》 选自《安正中绘画艺术文献汇集》

           安正中以版画成名,但真正能代表他艺术成就的却是他最后十余年的水墨画。虽然他没有来得及完成他的事业,但从《河边》、《黄河之滨》、《西秦鸡峰山》等作品中已经可以看出一种清晰的指向:综合西方风景画观念和中国山水画观念的造境方式,创造出意境深邃并具有安正中纯朴人格魅力的西部乡土风情画。 安正中式的纯朴突出表现在造型上,表现在牛羊骡马人树山石的造型上。那些造型犹如民间泥塑、汉代陶俑一般纯朴,但它又不同于民间泥塑、汉代陶俑,它是安正中对自己心性的发现,虽然它还没有充分展开。安正中让人难忘,是因为他的纯朴、他的高尚。他是一个大好人。
    刘骁纯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安正中的纯朴》 选自《安正中绘画艺术文献汇集》

           读安正中的画就像同他相处一样平和、舒缓、亲切。你看他的小幅油画,一条通向幽深处的曲径、一片春气萌动的白杨、一泽波光粼粼的芦塘;你看他的木刻版画,油墨的、套色的、水印的,有筛洒阳光的浓荫,有战士生活的回忆,有农村生活的纪实,有田野风光的感动。尤其是水印的北国风景,素淡中隐现苍茫,朦胧里暗含幽深。后来他多画水墨,自然带进了黑白版画的意味——满、平、密。满在构图,充实地营构,不苟巧取。平在空间,大块面对比,意象斧斤。密在笔触,满满当当,层次分明。在这满、平、密的版画风味的水墨中,自有他与自然的亲和与感情。他像真诚待人一样对待他所画的一条小路,一棵老树,一片热土,一种意境。他的画没有夸饰、炫耀,很真诚;在对待自然景色的真诚情感中所显现的他的人格的真诚。他的作品其实是他的人格——平凡而不寻常的人格的艺术写照。
    程征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善兼天下》 选自《安正中绘画艺术文献汇集》

           安正中有一种人格魅力,让接触过他的人难以忘记。 安正中不是以画种来给自己定位的,而是以创造信念来要求和约束自己。只要符合自己的信念,画什么画都可以。也是基层工作需要和锻炼,他在油画、中国画、版画等方面的创作,几乎无所不能。 他崇尚“深入生活”,所以在他的各类作品中,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人生历程的种种印迹;他崇尚“现实主义”,他的作品从不杜撰,都是来自写生,其作品主题和思想感情的融入,都是以具体形象来表达的;他崇尚“情感表达”,虽然工作忙碌,但他仍不断地推出作品,这正是由于他对艺术的热爱,这种“爱”不是空洞的,而是溶透在作品之中的;他崇尚高超的技艺,以他的油画为例,在其后期的作品投射出一种周秦汉唐的大度。
    杨悦浦 中国美术家协会 编审《怀念画家安正中》 选自《安正中绘画艺术文献汇集》

           通过阅读有关安正中的艺术资料,看到在历年来安正中生前的同行、朋友和学生的回忆纪念和艺术评论文章中,对于他的高尚人品和在基层从事艺术工作以及个人绘画创作的成就等方面已经有了丰富的成果,但是尚未有学者从上述视角来思考安正中艺术研究的另一种意义。 当我们在谈论安正中艺术的时候,其实我们也是在谈论中国当代某些艺术家的成功模式与心态,也是在谈论对于美术史写作机制大有影响和制约作用的权力资源与关系网络的问题,甚至也是在谈论中国当代美术之真伪公共性问题。正是在这些多层面、多维度的思考中,属于安正中个人的人品和艺品获得了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指向了一个大时代中的美术史叙事的根本价值和存在意义。
    李公明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当代美术史写作机制与叙事文本中的“高尚隐形者” ——安正中艺术研究之我见》

           在安正中的绘画作品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看似平淡无奇的关陇风物。在他的笔下,没有在寻常游客风光摄影照片中雄奇景色,也没有任何夸张的想象,有的只是朴实的乡野小景和村落中袅袅的炊烟。安正中画出了真正的故土乡亲和乡情,那个让他真正眷恋的世界。安正中的“大西北”充满了人世的温情,他对西北自然风光的描绘,如国画《高原之晨》(1990 年)、《牧归》(1993 年); 油画作品《塬上》(1986 年),版画《大西北的记忆》(1981 年)、《西部的歌》(1988 年)等等都流露出这样一种气息。他是大西北的儿女, 而非匆忙的看客。西部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劳动人民、壮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民间艺术让安正中对故土有着真切的体验。
    曹意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艺术与生活——安正中的心灵世界》 ——安正中艺术研究之我见》

           安正中先生的经历,其实代表一代艺术家的经历。从抗美援朝开始,我们文艺兵在抗美援朝画了很多速写,抗美援朝作为新中国美术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与新中国美术创作的整体面貌都有很大的关系,就此我们也可以做些研究。安正中作品中反映黄土高原的,反映陕西民间风情的作品,它不同于文人画的品格,但是他有自己的一种追求。当然,像安正中先生这样一代画家,国、油、版、雕无所不能,这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在这个时代当中,他们是如何融会各个画种,如何处理各个画种艺术语言自身关系来形成自己的风格的,包括安正中先生的版画里没有流畅的线条,他把金石的味道融合到版画的艺术语言当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方法,这些都是可以总结、研究的。安正中长期在基层工作,花费很多心血长期收集民间艺术品,这些收藏对美术家的创作有深刻影响。从安正中先生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造型来源于民间美术的语言,从艺术语言本体上来探讨安正中先生的艺术,以及与陕西美术的关系,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关系,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研究的课题。
    陈履生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中国汉画学会会长《2006 年 10 月 29 日在“安正中绘画艺术展”研讨会上的发言》节选

           安正中老师的画不仅大气磅礴,而且还细致入微,没有足够厚的生活积累很难做到。你看,在安老师的画上常常点缀着劳作的农民、闲散的羊群、成行的大雁。仔细看看这些活物,寥寥数笔,看似随意,却如此逼真,那动作、那形态竟是如此地耐看,静动相宜,拙中有精,妙趣横生。每次看到那林中白白的羊群,都会把我带回到曾经在宝鸡下乡的日子,看对面山上的羊群,听放羊老人的歌声,眼醉了,心也醉了。那幅《闪闪的渭水花》,竟像《回到未来》中的飞船,带我穿过时光隧道,回到曾经在渭河河畔嬉戏的儿时。眯眼望去,画面上的点点水花,不就是在午后斜阳时分,我们来到河边看水面的情景?如此传神,如此动人。你再看看那幅版画《源远流长》吧!你看了,心怀一定会顿开,脑中只有一个念想,那就是四个字:博大精深。山河的博大精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这博大精深,竟来自一笔笔拙朴无华的刀刻里,一片片看似随意的留白中。高超艺术的魅力,这不是,孰是?
    陈玉宝 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忆安老师》 选自《中外文化交流》2012 年 01 期
     

     
    学画自叙
    ——安正中

           中年将近,平淡一生,三十多年的苦苦求索,创作了一些作品,谨以此献给广大读者,献给理解支持我的师长、同志和朋友。
           人世间最珍贵的是感情,自幼失去父母,失去姐弟,这一点我体会得更为深刻。少年时光、青春年华是在艰苦的战争岁月中度过的,是在曲折而坎坷的征程上跋涉前进的。因此,我深深知道,凡做成一件事的背后,是要付出劳动,耗尽心血和汗水;是要做出奉献和牺牲,而留在记忆中的却是难忘的欣慰和怀恋。从小学时就喜爱美术,捏泥人,做玩具,扎风筝,刻竹箫,拉琴吹笛,逐步养成对艺术的兴趣。长大以后,方知道艺术之深奥和艰辛,绘画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地区镇平县。故乡坐落在伏牛山南麓鄢陵河河畔的关帝庙村。这里是丘陵起伏,风光秀丽;村前村后翠竹环抱,水塘连接,枣林、桑圃、柿园成片,优美的环境深深留在我的记忆里。
           小学六年是在本村及石佛寺镇、贾宋镇上完成的,校舍都是庙院殿堂改成的教室。院内大都有高大的松柏、银杏、古槐树。大殿里还都保留着神像壁画及石刻浮雕。美术老师的指点以及幽静的环境对我走上绘画道路都有一定的影响。 抗日战争爆发后,鬼子的飞机轰炸了县城的集市,死伤惨重。鄢陵河东岸的一个村子,被鬼子烧死打死近百人。撤退的中央军东来西往,加上打家劫舍的土匪出没在偏僻的乡村。自此,伏牛山下的安静被打破,学校停课放假。再也听不到孩子们清脆的欢歌笑语,听不到爽朗的读书声,看不到黑板上老师同学生动的图画。
           1940 年的夏初,中原重镇南阳(古称宛城)发生宛东之战。抗日自卫团与数倍的鬼子展开一场殊死搏斗。师范学院毕业的父亲身为营长与他的战友们血洒沙场全部阵亡。父亲死时年仅32 岁。母亲因悲伤过度,不久也含恨离世。1945 年,抗战胜利后,我考入县立中学。二年级的时候,解放战争开始,中原成为战争的争夺之地。学校停课,跟一位邻村的私塾先生学习古文、书法、篆刻、临摹芥子园画谱。一年多的学习奠定了我对古文、读书画印的初步基础。
           1949 年春,中原解放,学校复课,新的学校、新的内容,老师的教诲使我走出课堂,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炮兵部队宣传队,在南下渡江的大潮中成为了一名小战士。当时宣传队的任务是演戏、宣传发动群众,把党的政策送到新的解放区。我提着白灰桶,与老战士一起在街头墙壁上、江堤上写着大幅标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画一些简单的时事漫画。
           1950 年春海南岛解放,炮师返回中原,参加修筑淮河的任务。我在参加生产劳动中立了一次三等功。六月,朝鲜战争爆发,炮师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十月下旬渡过鸭绿江参加了云山战役,之后又参加了二、三次战役,上甘岭、全城反击战,直到 1953 年停战。三年血与火的生死磨炼,我懂得了爱与恨,懂得了友谊与感情。在硝烟弥漫的战争环境中,幸存的我,一面完成任务,一面还抽空为连队战斗画些插图、速写等。三年艰苦生活,我身背着电台、枪支弹药还有一个画夹,转战在“三八线”、“北汉江”、“临津江”畔。有一次两位战友牺牲 一个战友负伤。全电台的装备压在我的身上,要立即转移阵地,我 实在背不动,只好扔掉了背包行装;但速写本、画的资料和武器、电报机一直背在我的身上直到停战返回祖国。
           五十年代以来,我的绘画基础在部队美术干部的指导下,得到了提高。1958 年夏季离开部队,千里迢迢来到西安,有幸得到杜建国、章青老师热情帮助,我考上了西安美术学院绘画系。经过几年的绘画艺术学习,文化素质、美术理论及艺术修养都得到了提高。老师的言传身教,到生活中进行艺术实践,参观文物古迹、石窟雕刻、壁画、彩绘,丰富了我的艺术知识,受益匪浅,终生不忘。
           六十年代初,国家最困难的时刻,我从美术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宝鸡市群众艺术馆,从事群众美术的组织辅导工作。 三十多年过去,在宝鸡工作的日子里,山上下乡当工作队,搞春种秋收、人口普查,社会主义教育,画图表、连环画、宣传画,举办美术训练班等一些群众文化活动。秦岭太白山,陇东高原,渭河两岸,山乡村镇文化站,都留下了我的足迹。大西北土地的深情,乡亲们朴实、真诚的厚意,使我更懂得了艺术的深刻涵义。我的朋友太多了,我的感情精神生活是充实的。同志们、画友们对我是信任的。我从一般馆员、美术组长到馆长,唯一的一点是我每天都在坚持画画。
           人生短暂,道路漫长,艺术修养的提高是无止境的。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是陕西美术界先辈留下的座右铭。前辈们用心血换来的经验会让我们少走弯路,在实践中再创造出新的成果。在基层从事美术组织工作,专门画画的时间很少,就要尽量利用早起晚睡及节假日的空暇写生作画,收集素材,获得创作的补充。大西北的原野,广袤无垠的土地是每一个艺术家的活动场地和舞台。除了那些可视的山川风貌给我们留下强烈感受外,那些姊妹艺术信天游、花儿、秦腔、眉户,高亢优美的民歌音乐曲调,那神秘沉雄的青铜器、石窟雕刻、还有那千家万户美不胜收的民间美术品,纯净古朴的民俗民风,都是艺术生涯中最珍贵的营养。我的身心得到净化、陶冶和启迪。
           我爱大西北,我爱西部高原的古朴、沉雄,我爱我们民族的文化艺术。我爱这里人民的善良纯朴,我的生命魂魄和西部分不开。我将尽毕生的精力,在艺术实践中把对祖国人民、对西部的爱,对事业深邃之情感,溶入我的作品里。我能活到今天幸存下来,无悔无怨。我牢记在心中的一点,就是对同志、对朋友、对观众和读者要真诚,对艺术、对生活要真诚。我将要在大西北找出对艺术真挚的 追求和感情的寄托与希望。
     

     
    安正中展览画作欣赏

    国画部分
           安正中西部乡土风情画没有任何奇异之处,作品的基本结构在“长安画派”及其传人中是常见的景物。但求平实不求奇异,这便是他的气质、他的性情、他的人格。正是这种朴实无华,使他的艺术中孕含着一种独特的指向——安正中式的纯朴。
           重要的是,在他作品中有些节奏和律动不是刻意设计的而是无为而为的,是不经意的,是没有斧凿痕迹的,是自然而然的,是纯朴的。
    ——刘骁纯
     


    《春回大地
      95×95cm   水墨设色  1988年



    《冬晨》  64×58.5
    cm   水墨设色 1991年



    《风之曲》  34.5×33
    cm   水墨设色 1996年



    《高原五月春意浓 故乡情更浓》  125×97.5
    cm   水墨设色  2002年



    《高原之秋》  35×33
    cm   水墨设色  2000年



    《故乡的河》  32.5×32.5cm  水墨设色  1991年



    《故乡情深》  66×54
    cm   水墨设色 1993年



    《果园》  69.2×52.5
    cm   水墨设色 1987年



    《河边》  89.5×73
    cm  水墨设色  1988年



    《黄河渡》  100×91
    cm   水墨设色 1990年



    《黄河之滨》  102.3×98.3
    cm   水墨设色 1990年



    《林间之二》 51×49
    cm   水墨设色 1992年



    《陇塬春柳》 59×52
    cm   水墨设色 1993年



    《陇源之畔》  42×34
    cm   水墨设色 1991年



    《暮色高原》  49×45
    cm   水墨设色 1991年



    《秦川情深》  42×42
    cm   水墨设色 1999年



    《秦川之晨》  102.5×96
    cm   水墨设色 1990年



    《秦岭山麓》 42×42
    cm   水墨设色 1999年



    《秦岭山下》  88.5×88
    cm   水墨设色 1989年



    《情洒高原》  40.6×33
    cm   水墨设色 1993年



    《秋水》  33.5×32.5
    cm   水墨设色  1996年



    《秋月》  43×43
    cm   水墨设色  2000年



    《山涧》  33
    ×32cm   水墨设色 1995年



    《渭水悠悠》  42×37
    cm   水墨设色 1993年



    《渭水之畔》  66×57.6
    cm   水墨设色 1993年



    《渭源初秋》 52×51
    cm  水墨设色 1993年



    《西部记忆》  69×59
    cm   水墨设色 1991年



    《西秦情深》  42×34
    cm   水墨设色 1993年



    《西秦写意》  32.5×32.5
    cm   水墨设色 1995年



    《夜归》  38×33.5
    cm   水墨设色 1991年



    《雨后》  92.5×72.6
    cm   水墨设色 1985年



    《月夜之三》  64×62
    cm   水墨设色 1990年
     
    油画部分
           对关陇山河的陌生看客,安正中的作品可以引导他领略那里的独特风色;对于熟悉那一带自然与人文环境的人来说,安正中的作品就像是纭绕于山野村落之间的炊烟和牧歌,它的声色、气息,以毫不张扬而又不可抵御的魅力,唤醒久违的乡情。很清楚的一点是这种感染力并不是来自画家所描绘的物相自身,而是来自画家个性化的艺术处理。我们欣赏安正中所抒写的关陇山原, 也就是在接近以这样的气度表现关陇山原的画家,感受他的精神和品格。
    ——水天中


    《访俄印象》  30x29.5
    cm 1997



    《风景写生之二》  30x30
    cm  1997



    《风景写生之六》 30x29.5
    cm  1997



    《风景写生之三》  30x30
    cm  1997



    《风景写生之四》  24x35
    cm  1997



    《风景写生之五》 24x34.5
    cm  1997



    《河畔》 28.5x29
    cm  1998



    《秋荷》 29x29
    cm  1998



    《闪闪的渭水花》 37x44
    cm  1998



    《渭北印象》 24x35
    cm  1986
     
    版画部分
           颇引人注意的是,他不是在作品中简单地挪用民间艺术的符号或装饰性手法,而是汲取其精神,表现真挚的情感。他的黑白木刻,他的国画山水,他的油画风景,采用的质材不同,手法有异,但彼此有共同的特点:直抒真情。他善于在普通、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发掘美,用独特的语言加以表现,构图、章法别致,黑白、虚实处理匠心独运,刀法、笔法充满感情色彩。
    ——邵大箴


    《不夜山城》 45×50
    cm  套色木刻 1974年



    《大西北的记忆》  37×43
    cm  黑白木刻 1981年



    《高原故乡》  22.5×35
    cm   黑白木刻 1987年



    《猎》  13×13.5cm 黑白木刻 1981年



    《瀑声》  33×28
    cm  黑白木刻 1979年



    《夏》 36×34
    cm  黑白木刻  1978年



    《延安冬晨》  57×42
    cm   黑白木刻 1984年



    《塬上翠柏》  53×34.5cm  黑白木刻 1980年



    《源远流长》  39×34
    cm  黑白木刻 1980年



    《长征》 
     38×151cm  木版拓印 1974年

    写生部分
           纵观安正中先生的一生,丰富的生活经历让他懂得艺术创作的根源是从生活中汲取营养。童年与青少年期间接受了苦难生活与残酷战争的洗礼,这些积累便促使他在学院的学习期间就有了较强的生活洞察力与创作能力。毕业后,安正中先生先后工作于宝鸡市群众艺术馆、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等地开始了繁忙的组织辅导工作,即便如此,他还是坚持每天用业余时间勤奋地进行美术创作。
    令人惊叹的是,这些创作并没因为工作的繁忙与社会生活脱节,而是处处饱含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在表现方式上,他不以单一的画种限制自己,运用多种绘画语言直抒真情,

           安正中先生的执着、坚毅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画作与艺术笔记,从满满的笔记与精美的画作中我们看到安正中先生从平凡生活中感悟到的质朴之美。
    ——化建国
     

    《白水江放木》  水彩  21×20cm 1970年



    《常新华》  水彩  17.5×13.5cm 1977年



    《读书女孩 》 水彩  9×11cm  1973年



    《何馆长之子——蒙蒙 》 水彩   17.5×13cm 1962年



    《绘图员》  水彩 12.5×12cm 1971年



    《火车来了》 水彩  19×19cm 1974年



    《齐家村队长》 水彩  17×15cm 1973年



    《秋耕 》水彩 11×16cm 1974年



    《山上山下》   水彩  16.5×16cm 1973



    《双石铺》  20×23.5cm 1970年



    《四泉老红军住所》  15×24cm 1959



    《四位女青年》 20.5×15cm 1967年



    《素描(黄草纸)》 素描之三十八 素描(黄草纸)   11.5×19cm 



    《素描之八》 18×18.5cm 1975



    《素描之二》  素描(牛皮纸)20×20.5cm 



    《素描之二十——他曾是个骑兵战士》 素描(牛皮纸)   21×16cm 1973



    《素描之二十八——水乐路社交组李国璋》 速写 21×18cm 1964



    《素描之二十二 安正中》  素描(牛皮纸)  20.5×18cm 



    《素描之二十六——年画创作班夏国汉(陕棉十二厂业余作者)》 素描(牛皮纸) 21.5×21.5cm 1975



    《素描之二十七——眉县姑娘 安正中  》素描(牛皮纸) 21.5×19cm 1963



    《素描之二十三 》  素描(牛皮纸)   19×16cm 1972.4



    《素描之二十五——在故乡的原野上》  素描(牛皮纸)  18×21cm 1964



    《素描之三——陇县沟门》  素描(牛皮纸)18.5×20.5cm 1975



    《素描之三十九》 素描(黄草纸) 12.5×19.5cm 



    《素描之三十六》 素描(黄草纸)  17×16cm 1974年



    《素描之三十三》 素描(黄草纸) 18.5×19cm 1972



    《素描之三十四——在军民联欢会上》  素描(黄草纸)25×19.5cm 1972



    《素描之三十一——夏收》  素描(黄草纸) 18×19cm 1975



    《素描之十》  素描(牛皮纸) 三 21×18cm 1973



    《素描之十八——小时梅英》 素描(牛皮纸)25.5×22.5cm



    《素描之十二——塬上》  素描(牛皮纸)18×17.5cm 1967



    《素描之十九——山娃赵顺怀小朋友》 素描(牛皮纸)  22×18cm 1975年



    《素描之十六 安正中》  素描(牛皮纸)  18.5×20cm 1975



    《素描之十七——苏菲亚(与乌鲁木齐师范)》 素描(牛皮纸) 25×19cm 1978 



    《素描之十四——女放映员 》 素描(牛皮纸) 20×17cm 1972  电影对的小王在麦收时到了杨家庄



    《素描之十五——阿依古汗》 素描(牛皮纸)  25×19cm 1978 



    《素描之十一——李荣》  素描(牛皮纸) 18×20cm 1975



    《素描之四十三——西关老人在看玉米》 素描(黄草纸)17×16cm 1975



    《素描之四十一 安正中》   素描(黄草纸) 18.5×16cm 1972



    《素描之四十一复员军人》 素描(黄草纸) 17×16cm 



    《素描之一  安正中 》 素描(牛皮纸)  23×20cm 



    《田间春意》  水彩  13×22cm 1970年



    《吐鲁番火焰山下》  水彩 18×18.5cm 1978



    《微笑的青年》  水彩  14×17cm 1977年



    《文化宫习作》 水彩  17.5×16.5cm 1974 



    《西机厂区》   水彩  19×20cm 1974年



    《溪边小憩》  国画20.5×19.5cm.1982年 



    《小城新姿》  水彩 19×23cm 1970



    《阴天麦收》 水彩  15×21.5cm 1967年



    《在北塬收麦》  水彩 17.5×19.5cm 1967

    【责任编辑:张彦,刘升】
    分享到: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