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丹青史诗讴歌伟大时代:坚持“两创”,书写史诗
新浪微博
新浪看点
搜狐视频
网易订阅号
头条号
腾讯自媒体
请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搜索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吴震启
大唐西市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首页
文化大家
人物访谈
特别报道
世界之窗
文化广角
新闻资讯
天下收藏
文化人物资库
视频新闻
在线杂志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以丹青史诗讴歌伟大时代:坚持“两创”,书写史诗
2021-12-15 1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语音阅读
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真情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生动讴歌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在文艺创作、文艺活动、文艺惠民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取得丰硕成果。”回顾中国美术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美术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焕发出蓬勃的创造热情,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上凝心聚力,创作出一大批体现新时代艺术高度的优秀作品。
围绕党的百年光辉历程、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带一路”等重大主题,美术工作者守正创新,生动表现中国精神、时代精神,作品的思想内涵、气象格局和境界品格呈现出鲜明特征,形成了“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的创作新格局,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彰显主题性创作的时代特征
在新时代重大主题美术创作中,以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为主题的美术作品最具沉甸甸的分量,谱写了波澜壮阔的视觉史诗。
矗立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西侧广场上的5座雕塑,以《旗帜》《信仰》《伟业》《攻坚》《追梦》为题,分别通过党旗形象和4座大型人物群雕,形象诠释了“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的深刻内涵和中国共产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豪迈气概。在该馆展出的近200幅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生动展现了党成立以来各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讲述了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
纵观这批作品,可以洞见近些年主题性美术创作鲜明的时代特征。
视野宏阔,构成恢弘视觉史诗。在表现党史主题时,美术工作者走进党史发生的“现场”,实地感受历史风云,体味历史事件中的动人情景,使许多故事有了崭新的构思、全新的表达。尤其在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篇章中,美术工作者深入生活、体察时代,把感同身受的大情怀和真情感注入笔端,在艺术提炼与思想升华中,使视觉表达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彰显当代中国的蓬勃气象。
深挖内涵,描绘精神图谱。党史主题美术创作不仅重在“写形”“写真”,更重在“传神”“铸魂”,反映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砥砺前行的精神面貌,表现党在百年征程中凝聚起来的精神追求。许多作品在描绘党的重大历史事件时,注重把握精神内涵,在塑造英雄楷模和人民形象时,重点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使作品拥有丰沛的生命意象,散发出夺目的精神光芒。
精益求精,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上下功夫。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在弘扬现实主义美术创作传统的基础上守正创新,是新时代赋予美术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在党史主题美术创作中,美术工作者普遍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既以审美的方式塑造形象、把握内涵、传达思想,又潜心探索视觉形式语言,使作品在图像时代凸显造型艺术自身的语言特征和优势,以形象之美、笔墨之美、意境之美打动人心。
探索中国特色美育之路
“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美术界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精神,切实担负起推进新时代美育改革发展的职责使命。
坚持立德树人,把“美”的创造表达与“育”的目标任务有机统一起来,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之路,是新时代赋予高等美术院校的重任。各地美术院校在教育教学中注重贯穿美育,在艺术创作中突出美育,在服务社会中彰显美育,在学术研究中加强美育研究,积极发挥新时代“大美育”的引领作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等,纷纷成立美育研究机构或工作室,探索新型美育之路。各院校因地制宜,通过开设美育教师研修班,创立美育讲堂和社会美育实践基地,推出融媒体直播节目等,探索如何加强专业型复合型美育人才培养,启动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美育学”学科建设,研发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全美术科目的跨界美育类课程。
推动社会美育,成为美术馆策展的新追求。美术界推出了“美在新时代”等一批主题性展览和名家回顾展,重温艺术前辈、名师大家的风范,引导创作、提高审美、引领风尚。近期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艺术为人民——刘文西艺术大展”引人关注。毕生坚守“艺术为人民”崇高信念的画家刘文西,100多次深入陕北写生,走遍20多个县区,完成3万多张速写画稿、几百幅表现陕北革命历史题材和当地风土人情的作品,在造像中注入对人民真挚、深沉、持久的爱。他历时13年创作的长逾百米的中国画系列长卷《黄土地的主人》,全景式描绘了陕北农民在奔向全面小康道路上的精神风貌,感动了无数观众。他的事迹和作品,成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生动案例。
满足人民群众审美新期待
“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越来越多的美术工作者,挥展科技与艺术的双翼,不断创新创造,积极服务社会。
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美丽乡村建设,社会各个层面都产生了更广泛的审美需求。各美术院校立足社会协同创新,深入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营建、造物的美学精神,在艺术助力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一系列社会实践中,使绿水青山和艺术人文交相辉映,拓展了各学科专业与城市、乡村、社区、园区建设相结合的渠道,催生了一批新的成果。例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公共艺术整体规划等,都是美术工作者努力用美的理想、美的形式造福社会的生动实践。
科技艺术等新的美学形态的涌现,助推中国美术站在时代前沿,成为新一轮全球艺术与科技融合浪潮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近些年,新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逐渐成熟,各种动态艺术、景观艺术为公共空间增添了新的文化魅力,生态艺术蓬勃发展,层出不穷的新材料正在催生新的艺术形式语言,人工智能介入艺术创作带来新的挑战……科技与艺术的碰撞,推进着艺术创新和技术迭代。
中国美术成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中国美术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美术工作者积极服务于党和国家重大庆典活动、主场外交活动、重大标志性活动,在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美术界积极举办国际美术教育大会、科技艺术教育国际大会等活动,积极参与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的项目实施,在交流、交融、跨界、比较中开拓视野。如今,连续举办8届的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已成为代表中国艺术主张的“世界最大规模的以绘画和雕塑为主的国际美术双年展”。
历史悠久的中国美术,在文化的涵养中形成了以形写神、澄怀观道的优秀传统,同时形成了艺术与社会、美与生活交融相映的文化特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包括了对美的艺术作品、美的生活环境、美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和期待。“美术”已经拓展为包括创作、创意、设计、公共艺术、城乡建筑等在内的“大美术”概念。美术工作者将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满足人民群众的审美新期待。
(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版式设计:赵偲汝 《 人民日报 》( 2021年12月15日 20 版)
(责编:张彦、刘升)
分享到:
最近更新
魅力庚彩 跃动河海——朱炳仁天津艺术展在天津博物
印记北京中轴线——大众篆刻作品展(上海巡展)在上海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在京举行
【直播回放】2025年全日本华侨华人蛇年春晚在日本东
【全程直播】2025年除夕夜东京塔点亮“中国红”
“天地人和——‘航天与南极’摄影艺术作品日本邀
容铁:入古出新水墨光晕,在交流互鉴中绽放时代光
第70届东洋书艺展—喜马拉雅—容铁艺术作品(日本)
中国驻日本大使吴江浩亲切会见徐里一行并高度评价
推荐艺术家
热门推荐
The 10th Beijing Biennale Calls for Submission
The Beijing International Art Biennale (Beijing Biennale), established in 2002 by the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has been successfully held for nine editions by ...
第十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马将平)6月18日,2025第十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展览馆举行。中国文联党组成员...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欧伦斯一行到访西安高新区学新幼儿园对办学成果给予高度赞誉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张东立)6月18日,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欧伦斯一行走进西安高新区学新幼儿园,在中国国际康养科...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
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政府网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名家新闻网
中国日报
光明网
中国网
凤凰网
网易
搜狐网
新浪
腾讯网
中国青年网
环球网
中华网
央广网
央视网
中国文艺网
中国作家网
中国艺术报
欧洲新闻联合网
欧联华文网
中国侨网
中青在线
联合早报
中国新闻图片网
中国文明网
求是网
文汇网
国新办
新京报
国际在线
参考消息
海外网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