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辛采得百花蜜 为民劳心为民甜

文化人物网新闻

  •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吴震启
    大唐西市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艰辛采得百花蜜 为民劳心为民甜

    2022-02-28 16:37
    来源:中国文化人物
    语音阅读
    ——记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宋心仿
     

    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投票选举习近平同志为国家主席
     

    2015年7月就农民关心问题,深入东营区史口镇刘营村与农民座谈交流
     

    2016年6月应约参加国家民政部重点建议调研,到吉林省延边州考察,路边停车对延吉蜜蜂研究所蜂场指导

           “我们是人民选出的代表,就应为人民代言,替百姓说话,没有任何理由辜负人民的期盼。”这是2008年8月份,在北戴河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办的代表培训班上,来自山东东营的全国人大代表宋心仿,操着一口浑厚浓重的山东口音在发言。这铮铮誓言也是他当代表10年来履职担当、勤勉尽责的生动写照。
           三月春风绽鲜花,八方代表聚京华。他在当人大代表期间,按例参加了全国人大历次全会;应邀列席了三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参加了全国人大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和相关部门组织的视察、调研、座谈、协商等327次活动;参加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组织的6期人大代表学习培训。独立撰写提交议案31件、建议511件,其中有6件建议先后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确定为重点督办建议,有23件建议被相关部委确定为重点办理建议,有7件建议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作为内参件上报,促使他反映的一些问题进入国家决策层,把建言献策、为民服务的职责落到了实处。
     
    历经磨难 铸就蜜蜂精神

           孟子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宋心仿从小就历经艰辛,饱受磨难。由于家庭贫寒和父亲“右”派身份的影响,宋心仿只读了三年半小学便辍学回乡务农,挑起了养家糊口的担子。然而,正是这些波折与磨难塑造了他坚毅的性格,成为他成就人生的精神财富,成为他顽强拼搏的动力来源。
           17岁那年只身闯关东,历经半年多的风餐露宿、长途跋涉,走进了长白山的牡丹沟。当时的关东正是反修防修前线,身无有效“证明信”的外地人只要被发现都会被怀疑为“敌特”“盲流”抓起来,先审查批斗后强迫劳动改造,再作押解回乡处理,他两次被抓又两次返回,经历了人生中极为艰难又异常复杂的阶段。为了避免再次被抓,他躲进深山而迷路,不幸中的万幸是碰到一位养蜂人收留,从此他与蜜蜂结下不解之缘,使他在坎坷征途上也演绎出一部蜜蜂般奋发图强、勤劳勇敢、精进敬业的传奇故事。
           19岁那年宋心仿跟随吉林省敦化小牡丹生产队养蜂场转战云南省通海县放蜂,那里四季如春、蜜源丰富,可当地的养蜂技术几乎空白,于是他决心留下来发展养蜂事业。当时当地人并不接纳一位外地毛头小伙子,他便只身潜入深山中捕捉18群野生种蜂,交给生产队作为集体养蜂场种蜂。通过艰辛的驯化与追花夺蜜,当年就上交生产队净利1.56万元,蜂群由18群发展到86群,这在当时可是个大新闻,一下子就轰动了全县乃至全省,宋心仿也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信任。20岁出头的他被选聘为全县养蜂辅导员,肩负起推广养蜂的重任。经过5年努力,通海县蜂场发展到90多家,蜜蜂饲养量达到7000多群,一跃成为全国科学养蜂示范区、重点县,养蜂成为当地的一项骨干副业。
           “蚕出自有桑抽叶,蜂来应有树绘花。”为了弥补知识的匮乏,他发奋读书,几乎读遍了市面上能买到的所有关于蜜蜂的书及各种科技文献等。他刻苦钻研蜜蜂饲养、蜂产品高产与加工利用技术,立志把养蜂的种子撒向全国各地。多年来通过不懈努力,采用办班、授课、带徒等方式,培训各类养蜂技术人才2万多人次,其中多数奋斗在养蜂第一线,成为全国养蜂战线上的一支生力军。他的足迹遍及28个省市,先后指导帮助云、贵、川、陕、湘、鲁等地发展养蜂,创建了550多家养蜂场和蜂产品、蜂机具加工厂,使不计其数的养蜂人走上脱贫致富路。
           “长年已觉春如梦,远客惟应醉是家。”32岁那年,宋心仿为报效家乡,回到老家成立了东营市蜜蜂研究所,开始对养蜂技术进行研发。结合养蜂实践中的技术难题,潜心钻研全力攻关,先后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展了“高产蜂种选育”等110多项养蜂技术研究,其中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8项获国家专利。撰写论文136篇,出版蜂学专著23部。宋心仿先后编写或参与拍摄反映养蜂生活的电影故事片《一路顺风》和5部科教电视片,主创了《养蜂员之歌》等30多部文化文艺作品,受到蜂界同仁的拥护和爱戴,在专家如云的中国养蜂学会,他当选为中国养蜂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蜂产品协会副会长,并被推举为中国蜂业维权委员会主任委员,3次获得“中国蜂业突出贡献奖”,从一名没有学历的农家孩子成长为全国知名的蜂学专家。
     
    用心履职 做好人大代表

           鲁迅说过:“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正是一个个敢为人先的仁人志士,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才得以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宋心仿来自基层,再普通不过,但基层最多的是与群众打交道,多年来宋心仿一直心系群众,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为群众服务,让自己的技术惠及更多的群众,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特别是自当选人大代表的那天起,他更是深深感受到人民群众对自己的期望与厚爱,也意识到人大代表责任之重大。
           他找来代表履职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学习,特别是针对党政国策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民生民意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整理出了20多项建议选题。从当选之日到赴京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只有33天时间,他夜以继日奋笔疾书,大会期间一次性提交建议26件,联名提交议案6件、建议11件,文字量达10万字之多,在相关领导审阅后得到好评:“其建议、议案不仅格式规整文字精炼,而且找问题准内容新,事实叙述客观全面,分析深刻透彻,建议提得合情合理,有较高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勤政务实气氛浓,环节透明方案优。”为了做好人大代表,宋心仿发明了一套代表建议办理“跟踪服务法”。他深知,人大代表提建议绝非是为了得到一纸答复,更主要的是为了促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因此,他结合代表建议办理程序,积极主动与承办部门联系沟通,搞好跟踪服务,提高办理实效。例如,在有关养蜂的建议提出后。他便针对答复内容主动与承办部门反复电话交流或赴京当面交换意见,先后促成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召开了7次专题座谈会,又组织5次专项调研,用事实与真情说服打动相关部门的领导,促进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为促使出台养蜂管理办法,2011年他先后5次赴京找相关部门领导汇报情况、反映问题、提出修改条文,2次赴外地基层调研,行程上万多公里,仅路费就花费1万多元。由于跟踪服务及时到位,养蜂业步入了法制的轨道。
           “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作为人大代表,就应该热情耐心的倾听人民群众心声,积极主动地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宋心仿坚持的原则,他走哪都随身携带一个记事本,注重民情民生调研,把看到、听到、想到的及时记下来,再结合党政国策逐条分析、归纳整理格式,利用节假日或夜晚,闭门谢客,潜心撰写代表建议、议案,提前做好每年初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参会准备。他对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不推诿,不回避,他从养蜂到国计民生、科教文卫等,关注的领域也不断扩大。针对民众反映强烈的房地产价格过高及标价不明等情况,他3次提交建议,建言商品房上市应实行明码标价、挂牌经营,把成本、利润公布于众,便于民众监督和选购。其建议引起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的高度重视,针对其建议内容进行了调研、座谈,制定出台了《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的规定》,将其建议内容落到了实处,切实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身出基层民意悉,临堂议政语由衷。”针对社会与民众对统计方法科学性与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担心和忧虑,宋心仿提交了《关于改进统计工作的建议》,对某些统计数据和统计方法提出质疑,同时也提出了5条改进的建议。有关部门专程到东营登门向其征求意见,并在京召开专题座谈会,由宋心仿作主旨发言,推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推进了统计工作的健康发展。
           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宋心仿尤其重视,“我认为食品安全是最大的民生,事关人人,事关大局。”通过反复做调研,认真写建议,真诚说实话,引起了原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8个部委的重视,促使展开了食品添加剂专项治理活动,停止生产销售使用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
           他对群众报之以诚,对责任报之以忠。在每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宋心仿敢于讲真话、善于讲实话是出了名的,他多次被安排在全团会上发言,直面到团听取意见的中央领导同志历述司法改革、食品安全、农民收入等敏感话题;面对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他也会像连珠炮似的,当面质疑一些问题、数字的真实性,并建议有关领导多到基层去看看,以便察实情、把准脉、善决策。
           “天时地利人和力,终有晴空不见霾。”前些年,东营市招商引资引进美国杜邦钛白粉项目,该项目高污染高耗能,在当地乃至全国引发了激烈争议,广大干部群众强烈反对,个别领导则强力推进,并取得了原环保部的环评报告。在国务院批复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示范区”后,宋心仿做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和实地考察,意识到该项目与国务院要求、东营的发展方向以及民众意愿发生冲突,毅然提交了《关于立即停止审批杜邦钛白粉项目的建议》。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他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跟踪服务,多次赴京一再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原环保部、国土资源部陈述己见,以真实的地质资料、科学的理论依据、详实的法律法规,使相关部门中止了该项目的实施,解除了东营发展中的一大隐患。面对压力他没有退缩,他表示,“只要做得符合党和人民的利益,就应理直气壮,无所畏惧,作为人民代表为民请愿的责任大于天。”
     
    倾情奉献 化解蜂业难题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作为全国养蜂行业的学术带头人,宋心仿既要承担科研课题,又要组织和参与全省、全国的行业性活动;作为民建省委常委、东营市委主委,还兼任着最高人民法院等9个部门的执法监督员,整日忙得不可开交。尽管如此,在他担任人大代表期间,从没因“忙”而耽误参加代表履职活动,更是把代表履职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做到了积极、主动、热情、认真。他暗自加压,立志做养蜂人的忠诚朋友和代言人。当选代表后他还自费开通了全国第一条养蜂热线,并通过媒体公开了通信地址、办公电话和电子邮箱,以便随时倾听养蜂人的心声,广泛征求养蜂人的诉求,及时掌握养蜂生产现状和遇到的问题,力争帮助更多的养蜂人脱贫致富,共同探索我国养蜂业健康发展之路。
           蜜蜂起早贪黑辛勤劳作,酿出香甜的蜜供人类享用,养蜂又被誉为甜蜜事业。可近些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农药泛滥、假蜜成灾、农机具落后、条件所限等原因,养蜂效益下滑,出现养蜂人纷纷改行、从业老龄化后继乏人等严重问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通过深入调研,他将养蜂业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类,选出7项当前急需解决的难题,先后撰写提交了《应将转地运蜂列入绿色通道》《尽快颁发养蜂管理办法》《建议重视蜜蜂授粉》等57件相关建议,还多次到农业农村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几经努力,这些建议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促使一些困扰养蜂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养蜂人常年流动,在外地追花夺蜜,有时也遇到各种不法侵害。为了更好地维护群众利益,他克服种种困难自学了中国政法大学法律专业,以法律为武器依法维护养蜂人的合法权益。他认真对照相关法律法规,密切结合蜂业生产实践,写出了56篇法理文章,系统解答了养蜂生产实践中经常遇到的法律难题;针对涉蜂官司的特点,先后撰写了39篇《涉蜂官司焦点问题探析》系列文章,指导养蜂人如何维权打官司;畜牧法、养蜂管理办法颁布后,他又针对有关蜜蜂的条款内容予以系统解读。这些文章由《中国蜂业》或《蜜蜂》杂志连载后,既为养蜂人撑了腰壮了胆,也在养蜂队伍中有效地宣扬普及了法律法规知识。为了鼓励支持和指导蜂业界人士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他又将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标准、规范及自己撰写发表的法理文章编辑成《涉蜂法律法规知识读本》,免费向养蜂人发放。
           人一旦有了爱心,天地都会宽阔。传递爱心,与善结缘,爱心花园自会百花争艳。三年前,宋心仿发起的“宋心仿蜂业发展基金会”经民政部门批准后成立,得到全国蜂业界同仁的热情拥护和大力支持,纷纷参与慷慨解囊,两个小时的发起人会议,现场认捐776.75万元。仅2021年8、9两个月,基金会救助因洪水受灾蜂农76家,发放救助金50多万元。同期另有50多家蜂场,因车祸或受到意外伤害导致蜜蜂损失严重难以为继,得到基金会的救助后,使之重整旗鼓继续发展蜂业。宋心仿蜂业基金会已成为养蜂人心目中的“保护神”,依法帮助养蜂人讨回经济损失760多万元,成为全国养蜂界的义务咨询顾问和免费“律师”,成为名副其实的“蜂业卫士”。
           凡是接触过宋心仿的人都会被他的热心与诚意所感染,无论邻居还是路人,只要有困难找到他,他都会热情相助。无论助残、支教、拥军、赈灾还是敬老等活动,都会有他的身影。十几年间,他先后资助失学儿童39名,有的供其读完小学、初中、高中,有的一直助其读完大学,并与他们的家庭结成帮扶对子,支持其发展养蜂等使之摆脱贫困走上富裕路。
           “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宋心仿先后获得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自学成才优秀人物、全国优秀民建会员等70多项荣誉称号,两次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记二等功。多次应邀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业人士做辅导报告或学术报告。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一只蜜蜂酿一千克蜜,必须在一百万多花朵上采集原料,飞行几十万公里,是名副其实的勤劳酿造师。宋心仿爱蜂、学蜂、做蜂,他也是跑尽千里路、博采万朵花,以花为伴、与花为善,甘作月下老、精心酿成蜜,做奉献爱的使者。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宋心仿怀揣蜜蜂的精神和品质,从事着甜美的事业,服务的是人民群众,尽心做的是怎样履行好代表职责,无愧于心,无愧于民。
           心中有光芒,脚下有力量。多年来,他一直以苦为乐、甘于奉献,在淡泊中求满足,在尽责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快乐,在忠诚中求幸福,学习蜜蜂迎着朝霞出、披着余晖归。现在虽年近七旬,他依然萦系着一颗充满激情、似山花烂漫般的爱心,像辛勤的蜜蜂一样,博采百花之蜜,香甜万户百姓,奋斗在自己倾心热爱的工作岗位上。(陈庆立)
     
    (责编:张彦,刘升)
    分享到: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