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创新创造活力
新浪微博
新浪看点
搜狐视频
网易订阅号
头条号
腾讯自媒体
请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搜索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吴震启
大唐西市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首页
文化大家
人物访谈
特别报道
世界之窗
文化广角
新闻资讯
天下收藏
文化人物资库
视频新闻
在线杂志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创新创造活力
2022-03-08 15:30
来源:中国青年网
语音阅读
江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新华社发
【圆桌对话】
从文化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热播到舞蹈《只此青绿》“破圈”,从三星堆“上新”万众瞩目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备受关注……当前,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人青睐。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如何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唤醒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本刊特邀请三位代表委员就这一问题进行对话。
嘉 宾
潘鲁生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
苏伯民代表(敦煌研究院院长)
魏学峰代表(四川博物院首席专家)
主持人:本报记者 刘江伟
1.“出圈”,展现中华文化持久生命力
主持人:过去一年,优秀传统文化频频“出圈”,受到年轻人热捧。这种吸引力从何而来?
潘鲁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引导和鼓舞全社会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力量,保持对文化理想、文化价值、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产生了春风化雨般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只是典籍式、文物式的存在,也不只是学术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存在,更是生活中的习俗、观念、物用、审美,甚至是时尚共鸣中的热点爆点。正因为全社会有普遍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才可以产生这样的文化共鸣。
苏伯民: 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能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是因为其本身就具有持久生命力。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文物遗存自身就包含历史、艺术和科学等多方面价值,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随着文化传播渠道和展示方式的多样化,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领略我国古代人民的杰出创造,体会中国独特的美学思想。古代艺术之美,与现代大众的价值和审美相融通,能够满足人民对艺术的向往,引领时代美学追求。
魏学峰: 中华文明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始终一脉相承,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无论历史有多么久远,都会激发中华儿女的认同感和情感共鸣。尤其是借助现代传播方式,传统文化更贴近年轻人的审美取向,实现了在当下的“破圈”传播。
2.融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主持人:我们党在总结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时,提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征程中,这种传承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潘鲁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明遗产、精神记忆和文化心理结构,是构成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将其传承好、发展好,可以使我们保有民族有形的文化意象、文化精神、乡愁记忆、造物智慧,发挥“美教化、厚人伦、移风俗”的积极作用。中华文明积淀深厚,历久弥新,守好民族的文化之根,生活之树才能更繁茂。
苏伯民: 优秀传统文化在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方面大有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血脉。弘扬传承传统文化价值精髓,能对培育人民价值信念、培养大众文化情怀、提升人民文化素养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文化遗产历史底蕴丰厚,是文化再创造、艺术再发展的营养源泉。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学元素和智慧力量,可以创造、创作更多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文化作品和艺术作品,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魏学峰: 时代需要先进文化的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坚如磐石的信念、理想和凝聚力。2021年,央视对三星堆考古新发现的直播,让大家融入“考古中国”这项伟大的文化工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国文博界推出了2000余项云展览和数字博物馆等活动,为广大观众提供了丰富、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同时,增强了人民的精神力量。
3.交流,用文化艺术讲好中国故事
主持人:北京冬奥会的“中国元素”受到世界称赞,世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读懂中国智慧。怎样用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潘鲁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包含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特别是通过艺术等形式开展交流,跨越语言藩篱,更加直观生动,往往能够激起情感共鸣,形成思想和精神上的某种联系与认同。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艺术的形式进行阐释和交流,展示一种传统的、生活的存在,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激起共鸣与认同。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
苏伯民: 优秀传统文化是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晶,见证了古代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历程,今天依然可以成为国与国相通、民与民相亲的“通用语”,成为世界认知中国、中国交往世界的“解码器”,对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情感凝聚、精神构筑的重要作用。我们应通过国内外合作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开展文化遗产保护行动,通过举办高质量的国际文化论坛、文化展览等文化交流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广泛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开发、设计、创作、传播不同类型的创新创意作品,讲好中国故事。
魏学峰: 文物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印迹,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抓手。讲好中国故事,要发挥博物馆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文博界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举办了很多次文物展览,加强了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对话。我们要借助科技、新媒体的力量,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推动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不断深化。
(责编:张彦 刘升)
分享到:
最近更新
魅力庚彩 跃动河海——朱炳仁天津艺术展在天津博物
印记北京中轴线——大众篆刻作品展(上海巡展)在上海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在京举行
【直播回放】2025年全日本华侨华人蛇年春晚在日本东
【全程直播】2025年除夕夜东京塔点亮“中国红”
“天地人和——‘航天与南极’摄影艺术作品日本邀
容铁:入古出新水墨光晕,在交流互鉴中绽放时代光
第70届东洋书艺展—喜马拉雅—容铁艺术作品(日本)
中国驻日本大使吴江浩亲切会见徐里一行并高度评价
推荐艺术家
热门推荐
The 10th Beijing Biennale Calls for Submission
The Beijing International Art Biennale (Beijing Biennale), established in 2002 by the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has been successfully held for nine editions by ...
第十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马将平)6月18日,2025第十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展览馆举行。中国文联党组成员...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欧伦斯一行到访西安高新区学新幼儿园对办学成果给予高度赞誉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张东立)6月18日,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欧伦斯一行走进西安高新区学新幼儿园,在中国国际康养科...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
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政府网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名家新闻网
中国日报
光明网
中国网
凤凰网
网易
搜狐网
新浪
腾讯网
中国青年网
环球网
中华网
央广网
央视网
中国文艺网
中国作家网
中国艺术报
欧洲新闻联合网
欧联华文网
中国侨网
中青在线
联合早报
中国新闻图片网
中国文明网
求是网
文汇网
国新办
新京报
国际在线
参考消息
海外网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