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 代表须先行

文化人物网新闻

  •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吴震启
    大唐西市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乡村要振兴 代表须先行

    2022-03-19 15:15
    来源:中国文化人物
    语音阅读
    ——记第十一至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王银香
     


    王银香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发言



    王银香看望村里长寿老人



    王银香在五里墩村银香云帆小学和同学们交流



    王银香在五里墩村有机蔬菜大棚里和村民交流种植经验



    王银香和五里墩村党支部成员在有机大棚开会,策划下一步的产业方向



    牧场内的奶牛



    王银香带领建设的现代化牧场


    五里墩村的农牧结合、有机循环发展基地里,村民们在除草固苗
     
           日月交替,寒来暑往。王银香已经在山东省曹县五里墩村当了36年的村党支部书记,连续当选了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每年她所提的议案和建议,都离不开“三农”问题,关注点多在鲁西南地区的广袤乡村。她不光是靠着一股蛮劲把五里墩村带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还带动周边1万多名农民转化成为了产业工人。王银香说:“我生长在农村,从事着农业劳动,依赖着农民兄弟,大家推选我当这个代表,我就要负起这个责任,团结带领大家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山东代表团审议,王银香做了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汇报。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时强调,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王银香作为来自基层的村支部书记,能够面对面聆听总书记的教诲,她感到十分荣幸。她感慨道:“与老百姓一起摸爬滚打几十年,感觉自己走对了路!”会议之后,王银香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村庄发展的实践,调整谋划自己的工作思路。
           乡村要振兴,代表须先行:要围绕着“有事干”“有人干”“乐意干”“干什么”“带着干”,来做新时代农村发展文章。多年来,王银香正是靠着这5个“干”,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真正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村发展领头雁。
     
    有事干,就是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1986年初,王银香当选为五里墩村的党支部书记。当时的五里墩村还是典型的贫困村,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里既不挨山,又不靠水,只有人均一亩多的盐碱地,所以村里人还编了顺口溜,“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种啥啥不成,种草草不长。”全村的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温饱都解决不了,一年要吃掉几万斤的救济粮。不仅如此,村集体当时还欠着两万元的外债,领导班子基本处于瘫痪状态。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上任后的王银香,首先想到的就是让老百姓有饭吃、吃饱饭,怎样脱贫致富。村里人多地少,只靠种田发不了家,要致富就要找事情干。王银香以强烈的责任感,拿出“起跑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奋斗姿态,一心扑在了工作上。
           她在调研中发现,村里现有的荒废窑坑如果可以利用起来,发展砖瓦建材就将是一条很好的出路。但当时村集体没一分钱,要进行窑坑改造,资金短缺成了“拦路虎”。为了筹措资金,她第一时间组织全村20多个党员干部召开研讨会,并且带头拿出了家里的所有积蓄。“没有出路,就让党员干部带头,为老百姓趟出一条路。”就这样村里筑起了一座22门无烟囱煤窑,当年就获利8万元,迈出了带领大伙致富的第一步。
           砖瓦建材不是一个可持续的产业,农村还是要以农业为根本。1990年,王银香开始在五里墩村推行土地“反租倒包”,也就是今天比较常见的土地流转。当时集约了周围村民3000亩土地,并实行企业化管理和规模化经营。这样一来,村民不仅每年能得到土地流转的稳定补偿,还能吸引他们不出远门就能在家门口就业,做工还能得到工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这在当时可是一个创举。
           我国土地资源具有“一多三少”的特点,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耕地少、可开发利用的后备资源少。五里墩村实行土地集约之后,王银香开始探索新的农业发展模式,包括花卉、绿化苗木、果园等都做了尝试,并制定了不打农药、不上化肥,构建鲁西南有机农业框架的发展战略。但因为五里墩村的土地盐碱严重,对于农业环保发展十分不利。于是在1997年,王银香又考虑切换轨道,发展畜牧养殖业。最早养的是鲁西南黄牛,目的就是“要牛粪改良土壤”。在此基础上,五里墩村“农牧结合、有机循环”的发展模式也逐渐成熟壮大起来。
           2003年,为了更好地实现产业化经营和全链条发展,王银香组建了山东银香伟业集团,将村里的产业链不断拉长、不断丰富,现在已经形成了“种植基地5万余亩——奶牛存栏2万余头”的产业基础,并形成了包括牛奶、牛肉、蔬菜、副食等在内的产品体系。
           推进乡村振兴,一定要让大家共同参与,大伙儿一起有事干。“当年我们考虑的是如何让老百姓吃饱,现在还要考虑如何让老百姓吃好、住好、过好。”近年来,王银香将关注点放在了农牧业的转型升级方面。村里紧跟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不仅培养了当地的有机鲜蔬品牌“优鲜福”,还建设了47家“归一实体店”,开启了电商渠道。2021年,门店及电商营业收入超过5000万元,提升了农牧业的价值空间。
           王银香说:“作为一个人大代表,喊破了嗓子,不如干出个样子来。要不然,就不配‘人大代表’这个称呼。”在她的带领下,2021年五里墩村的村民年收入超过了6万元,让农业有了奔头,农民尝到了甜头,农村有了看头。
     
    有人干,必须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为了培养更多的乡村人才,王银香上任第一年就把教育作为了切入点。1986年,五里墩村的小学还是土屋子、泥台子,没有门窗,没有厕所,一下雨屋子就漏水。王银香上任后,就四处筹钱使村里盖起了新的小学。1990年,村里又出台政策,提前实现了村民子女小学阶段的免费教育。
           2007年,王银香制定了教育深造鼓励政策,由企业出资,凡是村民子女考上研究生奖励5万元,考上博士生奖励10万元,形成了全村村民重视教育的热潮。2021年,人口仅有1600余人的五里墩村,30年来累计培养出了200余位大学生,其中包括50余位硕士和博士人才。
           五里墩村村民姚景轩家有三个孩子,学习都很优秀,最终在村里的资助下全部考上了研究生,光奖金就领了15万,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大学生家庭。姚景轩经常说:“我们有一个好支书,有一个好代表,才让家里三个孩子都有机会学到这么高的学问!”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王银香连续多年提出建议,包括《关于促进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建议》《关于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建议》等,积极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其中,她于2019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促进家庭教育发展的建议》,对于后续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起到了推动作用。不仅如此,王银香还身体力行,谋划建设了村级幼儿园,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教育;为助力家庭教育发展,她还经常邀请全国多位教育专家,开设公益讲堂40多次,受教人数超过了1万余人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王银香不仅鼓励村里的孩子走出去,还积极把外面的人才引进来。在以五里墩村为中心的农牧产业平台上,已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位大学生在此工作和居住,在过去算穷乡僻壤的小地方,如今基本实现了人才的双向流动。
     
    乐意干,就是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千百年来,乡村文化凝聚着乡土之美、人文之美。
           风劲帆满图新志,砥砺奋进正当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是乡村延续和发展的灵魂所在。作为一个来自农村基层的农民代表,王银香一直致力于提振乡村的“精气神”,打造充满活力的新农村。只有大家既能“富口袋”,也能“富脑袋”,成为有知识、有道德、有担当的人,乡村振兴才能实现。
           “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乡村文明建设,是文化振兴的灵魂所在。新时代新起点,唯有抓好乡村文明建设,将文明种子播撒在田野里、心坎上,才能让文明之花绽放。为此,王银香跑了包括孔子研究院在内的很多地方,学习借鉴别人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好做法,并邀请专家来村里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友善、勤俭、孝老等为主题,讲述道德人物、道德格言,引导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参加学习的村民超过13000余人次。因为开讲座,有些村民和职工在背后说,“王银香疯了,给大家开着工资不让干活,连续两三天让去听课。”王银香听到这些话后,不但不生气,仍然选择继续做。问起原因,王银香讲了一件小事:“有一天村里有个老婆婆给我说,银香你让大伙听那个课不孬,俺儿媳妇回家知道喊娘了!这个老婆婆的话对我触动非常大,我愿意花钱让大家学习,但凡有一个人因为这堂课变孝顺了、变好了,我就觉得值。”
           文化振兴以农民为核心,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文兴业。乡村文化振兴,繁荣的是文化,振兴的是乡风,服务的是农民。在新时代,精神文化水平已成为新型农村求职、创业、发展的衡量指标之一。村民有了正事干,就不会去走歪门邪道,脑袋里装的都是正能量,才能乐于奋斗干产业。现在王银香又有了新思路,准备在今年做好村里的研学,把握乡村社会结构新变化和乡土文化发展新趋势,以农业资源为基础、文化创意为核心、乡村旅游为载体,深化农耕文化、休闲文化等乡土文化元素,赋予产品和项目文化内涵,打造乡村旅游的亮点、看点、卖点,不断吸引人气、商气、志气。
     
    干什么,就是推动乡村生态农业振兴
     
           好生态孕育着乡村发展的后发优势。干净无污染的农产品,青山绿水蓝天的好景色,以及那一抹渴望安详宁静的乡愁,蕴藏着人们对乡村振兴的美好期待。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早些年五里墩村的真实写照。那时的五里墩村,道路坑坑洼洼,都是土路,根本不能走:晴天的时候沙土多,迷得人睁不开眼睛;雨天的时候水成河,出不了家门。经过这些年的治理,五里墩村现在已经大变样,道路宽敞,社区干净,栽树种花,环境优美。过去的盐碱地、沙窝窝如今改造成了绿树成荫、瓜果飘香的沃土;村北的坑塘筑堤修坝,成了风景如画、水鸟栖息的四季河公园;有机生态园里种植着纯天然的有机蔬菜和优质的牧草……在现在信息化发达的情况下,五里墩村的很多地方都成了周边群众休闲的好去处,成了十里八乡的“网红打卡地”。
           村里的变化,与王银香的发展理念息息相关。她一直坚持走农牧结合、有机循环的道路,把畜禽粪便加工成沼液和有机肥,用来改良土壤,在改良后的土地上种植优质的农作物,再反馈给牧场,这样就把所有资源吃干榨净,把生态产业做起来。在拥有良好生态的基础上,王银香又融合了生态旅游、农业采摘、教育体验等功能,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
           农村环境和土壤保护也是王银香关注的重点,她通过实际调研,先后提出了《关于提倡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议》《关于推广农牧结合、促进生态循环的建议》《关于加强畜牧养殖业废弃物综合治理大力发展沼气工程的建议》《关于推进农业区域规划、整体布局的建议》《关于抓好源头质量、保障食品安全的建议》《关于加强农业发展中土壤质量保护的建议》等几十件建议,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拓展空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王银香对此深有感触,“为什么近几十年农村人才都流失了?这与生产、生态、生活环境都有关系。只有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发展生态产业,保留乡村风貌,创造宜居环境,才能留住人,才能留住乡愁,享受田园牧歌的风光!”
     
    带着干,就是要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王银香按照“强党建、稳底盘、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当好火车头,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引领作用。这些年来,五里墩村党支部践行“产业链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跟进到哪里”,组织全村党员干部坚持“党建引领”,增强发展活力,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开展,进一步树牢“发展为要,项目为王,领着干为先”的鲜明导向,落实好支部书记“领路人”的职责。2018年,五里墩村党支部获得了山东省“干事创业好班子”称号。
           “没有落后的村民,只有落后的干部。”王银香没怎么上过学,咬文嚼字的大道理不会讲,但她懂得“做人什么都可以舍弃,不能舍弃真诚”。人生有尺,做人有度,不求生命辉煌,但求无悔人生。她常说:“作为人大代表和村里的领头人,要是光想着自己发财,村民又苦又穷,抢也把你抢光,再多钱你也留不住;反过来,只要大公无私,村民都富起来了,我就是变成穷光蛋,走到哪一家他都愿意给个馒头给碗饭吃,我也饿不着。带着老百姓干点事业,问心无愧,做自己能做的事,做好老百姓期待的事,尽一个人大代表的本分。”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王银香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对老百姓的贫苦感同身受。五里墩村的村民于兵,本来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户,但是他愿意干事,有心劲,王银香就为他创造条件,让他依靠着村里的乳品加工做市场,后来不仅摆脱贫困,还成了村里有名的“百万”富翁。于兵致富了之后说,“做人不能忘本,我能发家致富,离不开村党组织的帮助,今后也得为村里发展做贡献。”现在于兵已经被吸纳成为了五里墩村党支部的正式一员。
           “浇花要浇根,扶贫先扶志。”村民于松叶因为小时候家里出现变故,无力负担他的学业,高中没有上完就参加了工作。王银香和党支部成员了解到了他的情况,为他安排了养殖方面的工作,又选派他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习4年,帮助他完成了大学梦想。经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磨练,于松叶已经成为奶牛养殖行业的技术骨干,从一个寒门娃变成了“牛专家”,现在正在积极申请入党。他说:“我的幸福生活是村党支部给的,我会铭记在心。今后我也要发挥更大的价值,为他人提供帮助!”
           征途漫漫,脱贫致富硕果盈枝;日夜兼程,奋斗路上扬帆起航。在乡村振兴的赶考路上,五里墩村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水平乡村振兴,要在返乡回村的“能干人”、下乡创业的“实干家”中发展党员,用知识能力充实党支部,提高党支部领导服务发展的能力。王银香提出,不仅要让农民“住上好房子,开上好车子”,还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不论什么事,都得有人领着干,要不然就没有后劲。在王银香的带领下,五里墩村党支部又设定了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总目标,并已经完成了正式的乡村规划。
           “笃行不怠终始成,踔厉奋发再启程。”总之,加快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足富裕,绘就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在今后几年,他们将着重做好村居的改造升级工程,建设高中和职业院校,推广农牧结合的产业模式,继续完善“三生三区”的布局等,努力带动更多人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宏伟大潮中来。(陈庆立)
     
    (责编:张彦,刘升)
    分享到: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