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选我当代表 当好代表为人民

文化人物网新闻

  •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吴震启
    大唐西市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人民选我当代表 当好代表为人民

    2022-03-22 12:07
    来源:中国文化人物
    语音阅读
    ——记山东省德州市第十八、十九届人大代表李桂青
     

     
    2022年2月,李桂青参加山东省德州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2020年1月,李桂青在临邑县财政局调研大数据

     
    2021年1月,李桂青在临邑一中调研教龄工资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就要当好代表为人民。”这是李桂青当代表以来的履职初心和动力源泉。她十分珍惜代表身份,时刻牢记代表使命。她坦言,“我不仅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更是一名要为群众察实情、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的人大代表。”
     
    根植基层 筑牢为民初心
     
           多年来,李桂青一直心系群众,惦念最多的就是如何为群众服务,特别是自当选人大代表的那天起,她更是深深感受到人民群众对自己的期望与厚爱,也意识到人大代表责任之重大。
           李桂青来自基层,出身普通农民家庭的她,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考上大学、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才是自己努力的方向,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才是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她经常尽己所能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经常进行“一对一”帮扶,针对孩子们学习上的弱点、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对他们进行耐心的辅导,帮助他们树立对学习的渴望,点燃对生活的希望。
           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它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李阳(化名)是李桂青班上的学生,由于父母身患残疾,平时和奶奶一起生活,缺乏交流的他总是很难和大家打成一片。看到这种情况,李桂青主动找他沟通,调动他的学习热情和团队合作意识,推荐他担任化学学习小组的组长,给他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唤醒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渴望。李阳从开始时不愿和别人说话,到后来主动找老师提问题、提建议,逐渐成长为班级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她立德树人,以爱为桨,以智为帆,是青春的领航者,用一颗赤诚之心诠释着教育的朴实无华。”
           当选人大代表以后,倍感肩上的担子沉重。一方面,为自己能有更多的机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对自己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人大代表感到担心。多年来,始终以敬畏的心对待人大代表的使命,始终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始终坚持“事不避难、志不求易”的担当精神,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履职尽责、建言献策,俯身躬耕为人民群众排忧解惑。
           “不学习,无以立”,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李桂青说:“时刻谨记自己既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更是一名倾听民声、反映民意、为民代言的市人大代表。”从当选代表前只关心身边的事、身边的人、本校的事,到现在更多地开始关注全市的教育事业以及更多的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为了不负人民重托,她尽自己所能,积极履职尽责,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主动走到学生、同事、家长、社区群众当中,倾听大家的愿望和诉求。当代表几年下来,李桂青收获很大,感悟很多,“其中的奥妙是要学用结合,互相启发促进,自然而然地就会在心中不断迸发热情的火花。”
     
    七件建议 见证使命担当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李桂青在当人大代表后,按例参加了全市人大历次全会;参加了全市人大及地方人大常委会和相关部门组织的视察、调研、座谈等活动35次;参加了全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4期人大代表学习培训;独立撰写提交7件代表建议。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任何事物都要有量的积累,才可能发生质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论”已成为引领我国走向绿色发展之路的基本国策。对此,2017年2月,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空气质量等环保问题,李桂青深知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与发展,她在第一次参加德州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时就提出了《关于严守生态底线,打造美丽城乡的建议》。
           通过两年多的走访调研,她发现德州市高中录取率偏低,这个问题在县城尤为突出,有一半的孩子初中毕业后上不了高中。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2020年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面对家长们对孩子上高中的殷切期盼,结合德州市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在教室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在消除大班额的前提下,难以容纳数量暴涨的学生,另一方面师资力量短缺,老龄化严重),她在2018年、2019年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连续提出了《关于新建一所高中或扩建高中的建议》,并得到了落实。2020年,临邑县政府相关部门邀请她参加了新高中的选址工作,并在暑假期间建成了临邑第一中学临盘校区,极大地缓解了临邑县初中毕业生上高中难的问题。
           2018年1月,根据德州市中小学教师职称的现状,为缓解老师们对职称的焦虑与殷切期盼,李桂青提出了《关于推进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促进教育界的和谐发展的建议》,得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高度重视,多次与她进行沟通,并出台了相关的改进措施。
           李桂青通过调研,发现周边的财务人员经常加班加点,这促使她不断思考,怎样才能通过现代化的手段降低他们的工作强度,提高他们的精准度。如何找到堵点,并解决好这一堵点,畅通办事的途径,提高工作效率,这是李桂青一直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她深知,人大代表提建议绝非是为了得到一纸答复,更重要的是为了化解矛盾,促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她结合代表建议办理程序,积极主动与承办部门联系沟通,多次走访跟踪服务,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2020年1月,李桂青在德州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提出《关于让“大数据”架起人社局和财政局沟通桥梁的建议》,受到市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沟通交流、充分听取意见后,制定了实施计划,打通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最后一公里”。
           2021年1月,李桂青又提出了《关于提高教龄工资的建议》。李桂青认为,根据设定“教龄津贴”是党和国家尊师重教的一项重要举措,当时“教龄津贴”约占工资总额的1∕10左右,而现行教龄津贴政策是从1985年开始实施的,已经按照这个标准执行了35年,现在的教龄标准依然停留在最高10元,显然已不契合新时代的实际,脱离了现行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和物价增长的速度,也无法起到最初确认的作用。
           此外,李桂青还通过调研发现,过境德州的513国道临邑段一中附近居民出行难,恒源路至远征路这一路段经常发生拥堵,通行压力和安全隐患大,噪音污染严重,影响南部城区的发展等问题。为此,她提出将原国道513临邑段向南平移五公里,使道路由“穿城而过”变“绕城而行”,有效缓解城区交通拥堵、安全、环保等问题,为临邑县打造了一条新南环,增加了一条横跨东西的交通大动脉,形成了临邑南部发展新的通道经济带。这样不仅能解决临邑县南外环的交通“瓶颈”,还能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拉大城市框架,有利于临邑县深度融入中心城区,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有利于临邑成为“融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先行区”。该建议已列入德州未来五年发展规划。
     
    踔厉奋发 再赴履职新征程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作为人大代表,李桂青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学习不断增强代表意识,提高履职能力。她注重找好本职工作与人大代表履职的结合点、着力点,“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在做好单位本职工作的同时,她积极参与调查研究,深入群众之中,“身在事之中,心在事之上”,努力做到“民有所求,我有所为”,知行合一、言之有物,积极建言献策,真实反映社情民意,确保“工作有能量,发言有质量,建议有份量”,发挥好人大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李桂青一边上课一边从事财务工作,在这期间获得了临邑县“三八红旗手”、德州市“教育教学工作表现突出个人”称号。她讲的《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获得山东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省级优课,并在山东省教师教育网作为示范课公开发表,在暑假教师培训中被全省的同行们观摩学习。
           以德为政,胸怀大局。“在履职过程中,我坚持有‘位’要有‘为’的信念,胸怀‘诚’字,笃定‘勤’字,立足‘实’字。只要对社会有价值、对人民有意义的事,就尽量去做,并且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她的话语质朴、平实、真挚、感人,彰显了一位人民教师对教育事业倾注的满腔热情与爱心,彰显了一名人大代表积极为民奔走呼吁的强烈愿望与责任。(陈庆立)
     
    (责编:张彦,刘升)
    分享到: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