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红豆”正青春
新浪微博
新浪看点
搜狐视频
网易订阅号
头条号
腾讯自媒体
请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搜索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吴震启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大唐西市
首页
文化大家
人物访谈
特别报道
世界之窗
文化广角
新闻资讯
天下收藏
文化人物资库
视频新闻
在线杂志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南国红豆”正青春
2022-09-18 11:18
来源:人民日报
语音阅读
在广东,粤剧是一张亮丽的名片。承载历史、连接情感,粤剧与人们的生活相依相伴,在舞台也在街巷,在过去也在今天。如今,通过建立博物馆、建立少儿传承基地、跨界融合多种艺术等方式,古老的粤剧不断传承创新,焕发魅力。
如果说文化是一个地区的名片和灵魂,显然,广东与粤剧密不可分。
源自南戏,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后传播到港澳地区,并随远行海外的华人影响全球,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
它承载着历史、连接着情感,虽经历过低谷,但被誉为“南国红豆”的粤剧,正以新的姿态焕发青春活力。
韵,走进千家万户
广东广州荔湾区恩宁路127号,一片灰白骑楼间,坐落着粤剧艺术博物馆。这片西关老城区,曾是粤剧生长的沃土,如今,一座博物馆浓缩了它的前世今生。
走进博物馆展厅,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华美的戏服……5000余件藏品,将粤剧的历史娓娓道来。
明代时,外来戏班时常入粤演出,孕育了粤剧的种子。清初,演唱“广腔”的本地戏班出现,为粤剧形成打下基础。此后,粤剧在本地班向外江班的吸收、借鉴、竞争中逐渐形成,后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地,并在海外华人聚居地广泛传播。2009年,粤剧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厅内的一艘船格外引人注意。早期的粤剧戏班,为了方便演出,艺人们就乘坐这样的船只,沿珠江内河穿梭,游走四乡,靠岸演出。
现如今,粤剧的流动有了新的载体。全国首条“粤剧文化主题公交”开通,用粤剧粤曲唱腔为乘客介绍站点的人文风貌,“乡音”走街串巷,与人们的生活相伴。
记载历史,更要开启新篇。粤剧艺术博物馆定期举办粤剧演出,还建立了少儿粤剧传承基地,由荔湾区政府和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资助,委托粤剧艺术博物馆实施管理,目前已有500多人参与学习。
与博物馆仅一墙之隔的西关培正小学里,学生罗伟铭每周有两节课学粤剧,周末还能到博物馆的舞台上表演。校内招收学员,借助学校场地资源,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教学,开设基本功和折子戏培训课程。少儿粤剧传承基地主任唐沛文认为,这种馆校协同合作的模式,能够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粤剧的“小小代言人”和传承者,让粤剧流淌在千家万户。
传,留住经典底蕴
灯光起,乐声响,广州粤剧院青年演员李伟骢一身周瑜扮相上台,身扎粉色大靠,头戴紫金冠,脚着厚底靴,使一柄长枪,边打边唱,武功利落,气魄沉稳,唱腔一出,足见功力。
感受着粤剧的魅力,观众们沉醉其中,看到精彩处,叫好声连连。不远处的珠江新城夜景做衬,古粤剧与新都市,碰撞出别样滋味。
自从“粤韵广州塔——名家周末大舞台”系列活动推出,每到周五晚,广州塔下就汇集起许多戏迷,期待着喜爱的粤剧演员前来演出。一场演出,40分钟,《牡丹亭》“惊梦”、《周瑜》“起兵”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轮番上演,精彩纷呈的表演总是场场爆满。
李伟骢回到后台,厚重的妆底和华丽的戏服下,已是大汗淋漓。“粤剧要吸引人,还得是内容好,不然其他的只能是空中楼阁。”李伟骢说。
深耕粤剧20多年,在李伟骢看来,粤剧的发展要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唱念做打是基础,每一步都得走扎实才行。如今,他可以饰演文武小生行当的周瑜,既有长靠武生的大将风度,又有翎子生的风采气度;也可饰演小生行当的柳梦梅,气质儒雅,嗓音清亮;亦可饰演红生行当的关羽,有花脸的功架、武生的功底,老生的醇厚念白和唱法……李伟骢认为,演员要不断提升艺术追求,带给观众更多更好的作品,粤剧的影响力才能保持并不断扩大。
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如今,粤剧已经拥有了20多位梅花奖得主,他们把粤剧带到聚光灯下。与此同时,在城市的街头巷尾,粤剧爱好者们也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凭着满腔热爱,自娱自乐、互相学习。
大舞台上的演出与身边人的哼唱交织呼应,让粤剧的生命力绵延不息,浓郁的粤韵风华,渗透进这方水土,成为一代代岭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融,焕发时代活力
去年,国内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上映40天,票房超2000万元,刷新了中国戏曲电影票房纪录,粤剧的更多可能性也受到关注。
每一帧画面都很唯美,每一次定格都有内容,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视觉表达方式的融合,让粤剧与电影双向赋能,彼此成就,引发不少观众的共情共鸣。数据显示,观影群体以年轻人群体为主,24岁至29岁的占比三成多,35岁以下的占比更是近九成。
热度不仅在影院里,剧院版《白蛇传·情》每次上演,也都掀起“抢票”热潮。今年5月27日,《白蛇传·情》巡演登陆广州大剧院。24岁的韩筱萧又来到现场,这已经不知道是她第几次看这部戏了,自从去年11月看了电影版,这个土生土长的陕西姑娘便爱上了粤剧。
“一有空,我就会跑去各地看粤剧演出,光《白蛇传·情》的剧院版就追过七八场。”谈及年轻人对粤剧的接受度,韩筱萧认为,喜欢粤剧的人并不少,“我们的同好群里,从中学生到中老年人都有,大家因热爱粤剧结缘,常常交流感受。”
不仅是电影,如今,粤剧与交响乐、网游等的跨界融合也颇受青睐,为更多人走近粤剧、了解粤剧打开了一扇扇门。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粤剧也张开怀抱拥抱新场景。为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广东粤剧院推出“线上春班”“粤剧在线小游戏”“粤剧经典在线”等线上活动,并与各大直播平台合作推出“周末睇大戏”“粤韵ONLINE”等独具特色的直播演出,在线观看累计超1000万人次。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才能激活剧种的活力。”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认为,粤剧艺术不能局限在传统的舞台上,更需要迈出步子,积极拥抱新的传播方式,让粤剧收获更多观众,魅力生生不息。
[ 责编:张彦、刘升 ]
分享到:
最近更新
容铁:入古出新水墨光晕,在交流互鉴中绽放时代光
第70届东洋书艺展—喜马拉雅—容铁艺术作品(日本)
中国驻日本大使吴江浩亲切会见徐里一行并高度评价
“意像·东方”——徐里油画艺术作品展在日本东京开
96岁田华获颁“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奖章
秦腔现代剧《生命的绿洲》在梅兰芳大剧院上演再获
希腊奥林匹亚考古博物馆
伊朗约克歇·洛斯塔姆
世界文化遗产波斯波利斯
推荐艺术家
热门推荐
吴江浩大使亲切会见容铁一行并对“喜马拉雅—容铁艺术作品(日本)邀请展”给予高度评价(独家)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马将平)12月5日,中国驻日本大使吴江浩在大使馆亲切会见正在日本东京举办“第70届东洋书艺展——喜...
吴江浩大使亲切会见容铁一行并对“喜马拉雅—容铁艺术作品(日本)邀请展”给予高度评价(独家)
中国文化人物(主编 王保胜)12月5日,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大使吴江浩在大使馆亲切会见正在日本东京举办“第70届东洋书艺展...
第70届东洋书艺展—喜马拉雅—容铁艺术作品(日本)邀请展将在日本东京都美术馆举办
中国文化人物(记者 马将平)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正值《中日文化交流协定》缔结45周年。为推动中日友好...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
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新华网
人民网
中国新闻网
中国政府网
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名家新闻网
中国日报
光明网
中国网
凤凰网
网易
搜狐网
新浪
腾讯网
中国青年网
环球网
中华网
央广网
央视网
中国文艺网
中国作家网
中国艺术报
欧洲新闻联合网
欧联华文网
中国侨网
中青在线
联合早报
中国新闻图片网
中国文明网
求是网
文汇网
国新办
新京报
国际在线
参考消息
海外网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