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宫守护者——布宫管理处维修科:“小匠人”的“大责任”

文化人物网新闻

  • 国际视野 · 权威再现 · 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 热门关键词:
    创新
    和平
    吴震启
    大唐西市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布宫守护者——布宫管理处维修科:“小匠人”的“大责任”

    2024-12-28 08:48
    来源:新华网
    语音阅读

    布达拉宫管理处维修科工作人员在整理安全绳,准备粉刷墙体(12月4日摄)。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至今西藏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宫堡式古建筑群。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下令重建布达拉宫,渐成今天的规模。此后,布达拉宫经历了两次大规模修缮。

      2003年,布达拉宫管理处维修科正式成立,目前已有60余名传统匠人,涵盖石匠、木工、彩绘、瓦工、缝纫等工种。他们平时负责建筑群安全检查以及日常维护保养、制作和采购维护保养材料、木构件防腐防虫……匠人们用平时不起眼的“小修”“小补”和预防性保养,确保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安全稳固。

      一座宫殿、一门手艺、一份匠心……承载着维修科匠人的责任与坚守,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布达拉宫管理处维修科工作人员格桑央金(左)和朗杰在更换香布(12月4日摄)。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至今西藏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宫堡式古建筑群。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下令重建布达拉宫,渐成今天的规模。此后,布达拉宫经历了两次大规模修缮。

      2003年,布达拉宫管理处维修科正式成立,目前已有60余名传统匠人,涵盖石匠、木工、彩绘、瓦工、缝纫等工种。他们平时负责建筑群安全检查以及日常维护保养、制作和采购维护保养材料、木构件防腐防虫……匠人们用平时不起眼的“小修”“小补”和预防性保养,确保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安全稳固。

      一座宫殿、一门手艺、一份匠心……承载着维修科匠人的责任与坚守,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布达拉宫管理处维修科工作人员次仁在粉刷门板(12月4日摄)。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至今西藏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宫堡式古建筑群。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下令重建布达拉宫,渐成今天的规模。此后,布达拉宫经历了两次大规模修缮。

      2003年,布达拉宫管理处维修科正式成立,目前已有60余名传统匠人,涵盖石匠、木工、彩绘、瓦工、缝纫等工种。他们平时负责建筑群安全检查以及日常维护保养、制作和采购维护保养材料、木构件防腐防虫……匠人们用平时不起眼的“小修”“小补”和预防性保养,确保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安全稳固。

      一座宫殿、一门手艺、一份匠心……承载着维修科匠人的责任与坚守,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布达拉宫管理处维修科工作人员扎西在巡查布达拉宫地垄(12月4日摄)。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至今西藏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宫堡式古建筑群。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下令重建布达拉宫,渐成今天的规模。此后,布达拉宫经历了两次大规模修缮。

      2003年,布达拉宫管理处维修科正式成立,目前已有60余名传统匠人,涵盖石匠、木工、彩绘、瓦工、缝纫等工种。他们平时负责建筑群安全检查以及日常维护保养、制作和采购维护保养材料、木构件防腐防虫……匠人们用平时不起眼的“小修”“小补”和预防性保养,确保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安全稳固。

      一座宫殿、一门手艺、一份匠心……承载着维修科匠人的责任与坚守,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

      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责编:张彦、刘升)

     

    分享到:
    全球著名院校 / 文博机构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
    新闻